后疫情时代,“17+1”合作如何推进?

面对疫情,希腊等中东欧国家的表现可圈可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通过抗疫合作、线上交流、在线办展等多种形式保持密切联系,为后疫情时代推进“17+1”合作奠定了基础。

 

6月底,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研讨会暨研究报告发布会举行,结合对109家中国企业、117个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项目调研,发布2020年版《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开展投资贸易合作研究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中国企业对中东欧国家营商软硬环境的看法、开展投资经贸合作的困难障碍、从企业视角看中东欧地区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估、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等。

 

报告首次从企业视角观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近年来的合作。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17+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长吴白乙表示,疫情重塑世界秩序,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在这个时候,中国与17个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欧洲在整个中国未来对外关系的地位会更加凸显。17+1合作机制发挥助推器、平衡器的作用有很大潜力。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诞生于2012年,当时为“16+1合作20194月,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希腊作为正式成员国加入该合作机制。自此,“16+1合作升级为“17+1合作

 

疫情期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脚步并未停止。中国政府、企业及民间组织向中东欧国家以各种方式提供了大批医疗防疫物资,中欧班列和中国航班也不停地向欧洲国家运送防疫物资。

 

奋战在抗疫前线的深圳华大集团也为中东欧的病毒检测工作提供了帮助,如新建核酸检测实验室等。616日,猛犸公益基金会向雅典大学微生物实验室捐赠火眼实验室核心设备。这是华大集团旗下华大智造研发生产的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系统,有望大大提升雅典大学实验室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通量,显著增强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认为,中东欧国家在抗疫方面反应比较及时、措施比较到位,17个中东欧国家中,14个国家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降幅预计将小于欧盟的平均降幅,这为未来中国企业与上述国家继续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贸合作方面,每年6月在宁波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今年由于疫情走上云端。68日至14日中东欧商品云上展举行,通过贸易对接会、直播带货等一系列活动,中东欧企业在疫情之下依旧能拓展中国市场。

 

6月中旬在河北沧州还举行了17+1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视频信息交流与洽谈会。157家来自中国与135家来自17个中东欧国家的中小企业和机构,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共商后疫情时代的复工复产合作,会后共计签署了近70项合作协议或合同,涉及工业制造、贸易投资、农业、旅游、人文交流、医疗卫生等领域。

 

随着中国与中东欧17国逐渐步入复工复产的轨道,未来双方的合作将如何加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贸易额为822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55.4%。特别是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大增,较2011年增长了80.7%。在相互投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中东欧国家在华投资超过15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逾100亿美元,涉及机械制造、化工、金融、环保、物流、新能源等领域。

 

吴白乙认为,未来,我们对中东欧国家需要更加细腻的开拓,需要对对方国家更细致的了解。霍玉珍认为,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发展要转变思路,在三方甚至多方合作方面下大功夫,吸纳其他国家直接参与项目和合作。近年来,中方已经在中东欧17国中的三方或多方合作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佩列沙茨跨海大桥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克罗地亚、欧盟开展三方市场合作的典范项目。此外,疫情对医药生产、加工提出新要求,加速5G、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对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视。中国企业应该善于把握、抓住上述机遇,主动了解中东欧国家对这些产业的需求、国内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