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维谢格拉德集团与欧盟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次区域合作的视角》

前  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区域主义挣脱冷战时期的束缚,迅速复兴并逐渐演变成势不可挡的新区域主义浪潮。新区域主义在经验上和理论上都表现出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1]成为与全球化相生相伴而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区域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的同时,欧洲联盟、独立国家联合体、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新旧区域组织,也在实践层面不断诠释和拓展着新区域主义的涵义。

随着新区域主义浪潮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主义研究的成果近年来不断涌现。在区域研究的分析层次中,“国家”与“区域”一直作为两个相互连接的互动研究层次,而对于处于区域与国家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研究相对缺失。这里所说的“中间层次”指的是在发展相对成熟的区域组织内部的部分主权国家因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性联合在一起而组成的国家利益集团。它们依附区域组织而存在,但又拥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能在区域组织框架内独立存在和运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区域治理,已经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兴力量。从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实践过程来看,目前区域合作组织内的国家利益集团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组织形式,它们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区域组织的运作特征,应该成为区域互动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分析层次。

这个分析层次就是本书的研究主体——次区域合作。本书选取欧盟一体化合作中十分典型的一个次区域合作力量——维谢格拉德集团为样本,在该集团与所在元区域的互动背景中探究次区域合作的起源及其组织演变,它与欧盟之间的互动结构及关系发展前景,从而为欧洲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中东欧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田野调查是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方法。2012年以来,本书作者曾以交换学生、访问学者、短期研修学者等不同身份四次赴中东欧国家开展学习、研究和交流活动,较长时间实地感受和考察了维谢格拉德四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在此期间,除了实地观察,笔者还通过走访、专访、研讨等方式访谈了来自高校、智库、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以及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和专用网络等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参加主题讲座、国际研讨会议及其他学术交流活动拓展研究视野、结识学术伙伴,了解到关于V4较为前沿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书的撰写尤其得到了笔者博士阶段的恩师汪宁教授、笔者在匈牙利考文纽斯大学的学术合作伙伴拉斯洛·切斯曼(László Csicsmann)教授等国内外学界师友的鼓励、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作为一名追踪中东欧发展状况的研究人员,本人深知,中东欧区域发展易受对周边大国和国际局势影响,瞬息万变。因此在开展研究时,除了坚持持续性的实地田野调查,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力图将历史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到研究过程中,做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历史研究的方法从纵向理清发展的脉络,案例研究从深处剖析事件背后的逻辑,以便帮助我们拨云见日,较为立体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历史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考察历史现象来开展研究从时间观念出发,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历史现象的比较。本书在考察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欧盟的互动关系发展过程时即采用这一方法,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其划分为几个具备显著特征的阶段分别进行论述,并开展纵向比较研究,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发现异同并总结规律。在研究中坚持过程导向,理论分析和概念建构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追踪相结合。研究过程中会辅以演讲文稿、协议、宣言、回忆录等历史资料的佐证,使研究更具说服力。现实案例是实证研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论据。在案例的选择上,书中选取了两个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典型案例,力图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分析维谢格拉德合作机制如何作用于其与欧盟互动关系的策略。在具体的案例研究中,本书注重讲求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是浅尝辄止的点到为止,而是尽量做到多角度、全过程呈现并深入分析挖掘案例背后所展现出的政治博弈。

《荀子·劝学》有云,“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学习研究无捷径,区域国别研究尤要持久跟进,片刻不敢言懈怠。然而由于时间以及笔者精力和能力所限,本书在理论层面试图寻求突破创新,但总体而言在理论建构方面尚显薄弱,研究内容中也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此恳请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谅解和批评指正。惟愿本书能够为新形势下的中东欧研究增添一些新内容,提供一种新视角。若能幸而能够吸引更多研究同仁基于次区域视角关注和思考区域和全球治理问题,那么本小书的使命也就达到了。

                                                       

王会花

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