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疫情报告与评估(2021年06月24日)

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拜登政府外交政策对中东欧的影响:中东欧地区形势跟踪


Loc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s foreign policy o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Report of the Regional Situation in CEECs

(No.174    2021.6.24)


疫情大数据


本期目录

专家观点:

1、赵刚: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教育合作

2、龙静:美国拜登政府外交策略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3、德拉甘·帕夫利切维奇:如何更好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

4、张婷婷:“普拜会”是否会对世界力量格局重组产生关键性影响?


域外研究:

欧盟知道如何应对中国



各国形势跟踪


专家观点



赵刚(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


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教育合作


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其中中央高校118所,地方高校2570所。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很多地方高校对于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包括与中东欧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怀有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需求。不少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本地院校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加强交流。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鲜明的特色,中国地方高校开展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合作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值得持续发力。


首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有机制化的政策基础。自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从2013年开始每年一度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政策沟通协调、项目顶层设计、合作务实推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立,据最新统计,目前共有213所院校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其中中方有176所,中东欧国家37所。高校联合会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有好的外部环境和机制化的政策基础,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地质减灾、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已开展非常深入的合作。不少地方院校,包括在四川、辽宁、河北以及浙江,特别是宁波等地,在与中东欧国家高校的合作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于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是中国高校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应着眼于国家外交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应具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角。中东欧地区战略地位独特、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各国内部差异巨大,而且战略诉求也不尽相同。现在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一些国际政治主体在该地区的利益争夺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中东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性节点,与中东欧国家加强人文和教育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高校与中东欧开展合作,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外交需求和各种复杂因素,科学研判合作前景,认真谋划合作模式,深入了解对象国的历史文化与其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了解其所处的国际地位及利益关切,了解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使双方合作真正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真正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二,地方高校合作应积极争取双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配合。教育部、科技部等机关都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和科研合作的项目、计划,对象国教育部门也有一些支持计划。对此,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争取。


第三,地方高校可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以及其他各类合作平台、合作联盟的活动。自2013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立以来,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非常有特色的活动,包括访问团、研讨会、讲座等,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提供了交流经验与共享资源的重要平台。


第四是高校应努力找准合作对象。有些高校在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比较盲目,合作伙伴不是特别适合,后续会产生问题。尤其是现在中东欧国家普遍面临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生源减少等困难,所以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优质教育资源、高校的优势学科,充分开展调研,努力找到在办学特色、学科优势、整体实力方面匹配度高、合作意愿强烈、有发展潜力的合作伙伴。


第五是努力创新合作内容和合作模式。在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过程中,除传统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之外,也要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合作内容。中东欧国家在欧盟框架内的教育国际化其实有很多经验值得汲取,可以探索中外联合培养,包括硕士联合培养、博士联合培养的模式。另外可以引入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学科专业可以探索联合建设专业,联合编写教材,在科研方面可以尝试从项目合作提升到机构合作。


此外,中东欧国家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人员,国内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项目,积极引进在某一个学科、某一个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一定影响力的学者。


总之,高校合作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实现民心相通,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地方高校在这些方面有广阔的空间、强烈的意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德拉甘·帕夫利切维奇(Dragan Pavlicevic,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 教授):

 

如何更好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


很少有机会在媒体,特别是英语媒体上了解关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的相关成果。这可能导致欧洲目前普遍的看法,即中国—中东欧合作框架下没有很多有形产出,从而抑制了参与国对合作的热情,也招致外界对该框架的批评。因此,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下开展更多、更有效的沟通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环境。

当前,无论在欧盟还是其成员国层面与中国的关系都处于多变时期,因此促进地方合作特别重要,加强地方合作可以为双边关系建设提供另一条途径。地方政府也有能力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投资领域。近年来的经验表明,就中国的对外投资而言,地方政府通常在促进FDI流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设立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和动员各种政府行为体。双方地方政府也最有条件为企业在“走出去”前、中、后提供服务,这对于降低风险、改善投资前景至关重要。此外,地方政府最有能力监督和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对中国对外投资的长期前景和中国—中东欧关系非常重要,从基层给上层决策者提供宝贵的反馈。


当然,也需要考虑地方合作面临的挑战。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与中东欧地方政府间的规模和兼容性问题。中国的“地方”包括省级以下,这在中东欧语境中往往与“地方”不成比例。据宁波最近的人口普查,该市940万人、GDP为1600亿欧元/1900亿美元。这意味着宁波比大多数中东欧国家拥有更多的人口和GDP。此外,浙江省人口为4900万,其GDP接近1万亿美元,几乎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经济体的两倍。


因此,应考虑如何最好地让双方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地方合作。鉴于规模相差悬殊,不一定通过在同一级政府间建立联系来实现。相反,应考虑领土面积、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中国与非洲的多边论坛在农业交流领域开创了先例,在该论坛上,中国的省份与非洲国家的政府,而不是与行政级别相同的地方政府配对。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可采取类似的方式,将中国的地方政府与一些中东欧的国家政府配对。此外,包括在中国的直辖市与中东欧国家的国家级别配对,或中国较小的市政府和次级市政单位与中东欧国家较大的市政府配对。


人们应当考虑到中东欧国家在地方的自主能力和创业水平与中国不能相比,因为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地方塑造和管理方面有很大空间,而且有能力发挥这种作用。中东欧地方政府往往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和受制于国家层面的指导和政策,无法轻易获得促进地方发展所需的国家层面的资源和资金。甚至中国和中东欧对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作用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


因此,双方都需要控制期望值。尽管中国地方政府习惯于从大处着眼,追求高效,但中东地区的情况并非如此。这说明有必要通过活动和对话机制将中国和中东欧地方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从而更多地了解彼此。鉴于所述的机遇和挑战,我想提出以下建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应开展评估工作,找出各个参与国中具有类似规模、类似能力、具有兼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的地方。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可能为地方合作开辟新的视角和途径,进而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发展。


                                                      (编译 边敏嘉)



龙静(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美国拜登政府外交策略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拜登上台后,美国的全球外交战略虽然在追求的目标上没有发生本质改变,但是采取的路径、推行的政策手段出现了巨大转变。概括下来,美国积极推行了“盟友外交”、“价值观外交”和“疫苗外交”。而这三大外交手段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美国“盟友外交”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拜登上台后,盟友外交成为其有别于特朗普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最显著特点。更准确的说,特朗普并不是完全撇开盟友,而是选择接近自己的执政逻辑,有利于实现美国霸权主义和国家利益的盟友,强化和它们在安全、政治、经贸等领域的合作。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对中东欧板块高度重视,利用欧俄紧张关系,既实现军事利益的最大化,也实现经济能源等利益快速渗透入这一地区。因此,在特朗普时期,中东欧地区内的不少美国盟友反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它们的安全关切得到了满足,它们针对次区域的战略规划得到积极回应。因此,包括希腊、北马其顿、罗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匈牙利等多个中东欧国家对特朗普时期的美国是满意的。但是,拜登上台后,美国对中东欧各国的政策明显降温。他本人和政府核心人物同中东欧国家的互动少之又少。相反,拜登更忙于同“老欧洲”修复感情,先后派出了气候问题代表克里和国务卿布林肯访问布鲁塞尔,自己也多次和老盟友在慕安会、欧洲理事会等场合视频会面,强调共同立场。6月中旬,拜登更是进行了为期8天的欧洲之行,访问英国和欧盟总部,出席北约峰会和美国-欧盟峰会,依旧凸显以“老欧洲”为外交优先的战略选择。


中东欧国家对美国的“盟友外交”怀有不同程度的忧虑,担心之前美国对三海倡议的支持会减弱,对这一次区域的安全保障会降低。它们很清楚,与美国竞争对手中国的关系必然会牵动美国的神经,因此,保持更加灵活的对华外交战略或许更有助于维持和加大美欧(盟)中的重视程度。因此,近期波兰重新高度重视中波关系,强调双边关系的重要价值,其中不乏此番考量。



二、“价值观外交”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当前,美国积极推进“价值观外交”。在多边层面,美国总统拜登加大对北约价值观基础的强调,并推动北约议会大会决定建立一个专门负责监管各成员国在法治与民主方面是否合规的中心,大有打击波匈“民主倒退”、巩固民主标准之势。在双边层面,拜登曾在竞选期间公开称波匈为“极权主义政权”。拜登“百日新政”期间,国务卿布林肯仅从军事伙伴和北约盟友的角度提及波兰,并对匈牙利的媒体自由和多元主义表示“深切关注”。在针对第三国的问题上,美国对中东欧国家就香港、新疆等涉我问题公开施压。2021年4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同8家国际媒体代表召开视频会议时,特别提到匈牙利与中国的关系,将中国描述为“破坏一些中东欧国家民主与独立意识、干预一体化的强大力量”,并批评匈牙利两次投否决票,阻碍欧盟发布涉港声明谴责中国。


对于拜登的“价值观外交”,中东欧国家目前多采取观望态度,并未采取积极配合的具体行动。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中东欧地区内的两大主要国家——波兰和匈牙利都是美国与西欧眼中出现民主倒退的国家。迎合美国“价值观外交”无异于否定国内近年来的政治发展态势。其次,不少中东欧国家与美国眼中的两大头号非民主政体——俄罗斯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和外交关系,因此不愿卷入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干扰对俄对华关系。再者,在当前大国竞争与地缘政治回归的时代背景下,中东欧国家普遍对民主的热情减退,而对安全的重视不断加码。对于拜登上台,中东欧地区更关注的是其能否延续特朗普时期对这一地缘政治板块的高度重视,继续维持或加大军事存在,威慑东邻俄罗斯。


但“价值观外交”也一定程度地助长了中东欧国家内反对派和反华政治人物的声音。例如,匈牙利布达佩斯市市长在推特上公开发文支持台湾加入世卫组织,在复旦大学匈牙利分校项目上煽动反对民意。



 三、“疫苗外交”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近几个月来,随着美欧境内疫苗接种进程加速,而境外印度等国疫情急速恶化,欧美开始加强“疫苗外交”运作。例如,美国宣布支持放弃疫苗专利,在G7峰会上宣布将大规模向境外供应,并帮助各州建立疫苗生产与供应产业链。美国的“疫苗外交”有以下特点:首先,和盟国合作构建“疫苗阵营”的意图明显。目前美国国内被广泛使用的三款疫苗(辉瑞-BioNTech、莫德纳和强生疫苗)都已经获得了EMA的授权。欧盟“疫苗证书”中认可的得到EMA批准的疫苗包括:辉瑞、莫德纳、强生和阿斯利康。双方重合度高,并且都未认可中俄疫苗。随着美欧(盟)境内接种率不断上升,美欧将有余力向海外提供更多疫苗,并逐步形成一个仅采用美欧批准疫苗的国家群体。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和对中俄疫苗的不予认可,将导致一种新型的国际格局“阵营化”。其次,借“疫苗外交”配合其产业链重新布局、拉拢发展中国家,实现其挤压中国国际合作空间,对抗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就中东欧地区来看,在疫苗的选择上,既有已经采购并使用中俄疫苗的国家如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也有有意采购俄国疫苗或认可中国疫苗防疫效力的其他国家,如捷克、克罗地亚等。未来,美国或将利用“疫苗外交”为手段,迫使中东欧国家放弃同中国在与疫苗相关的相关合作,干扰中匈、中塞疫苗生产线建设项目。



张婷婷(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普拜会”是否会对世界力量格局重组产生关键性影响?


6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日内瓦举行了首次会面,时间和地点敲定后,各方纷纷对美俄会谈的内容、结果以及对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究原因是“两大阵营+中间地带”格局日益明显,美俄关系将直接影响世界力量格局重组,那么美俄关系转圜存在可能吗?


一、“两大阵营+中间地带”格局日趋明显


    特朗普时代开启了美国对华遏制的战略升级,“中美关系无法回到过去”已经成为两国上至精英下至公众的共识,拜登上台后也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竞争对手。随着美国对中俄遏制不断升级,美国甚至不惜联合盟友对华进行“国际大围堵”,在此背景下,同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受害国,中俄两国试图联合同样被美国霸凌的国家构建一条和平与发展阵线,并且得到了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的积极响应,世界出现了若隐若现的“两大阵营”格局,但是与冷战时期美苏两极格局不同的是,包括德国、法国、韩国等在内的一些中等力量不希望在新两大阵营中选边站,逐渐形成了一个“中间地带”。在“两大阵营+中间地带”格局中,中美俄三国是决定性力量,美国对中俄遏制立场坚定,但是中俄两国都不希望与美国全面对立,均希望美国取消遏制战略,与美国实现缓和,单从意愿来看,美国对中俄两国的态度是“两大阵营+中间地带”格局的诱发性变量,因此美俄元首会晤和中美元首会晤必将受到全球关注。


二、中美利益关系和俄美利益关系的比较分析


    美俄两国决策圈大体上都奉行实用主义外交方针,美俄关系是否会出现转圜,需要分析美俄之间的利益关系。价值观决定对利益的定义,从价值观来看,美国奉行单边主义,通过颜色革命、武装干涉和经济金融制裁来维系世界霸权;俄罗斯奉行多边主义,主张维护联合国权威,倡导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必要时不惜采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奉行与俄罗斯大体上类似,但更加柔和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因此,在利益界定中,中俄两国立场更加相似,美国与中俄两国分歧较大。


从现实发展来看,美国感到中俄两国均对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构成了威胁,而俄罗斯对美国的“威胁”更为直接和深刻。美国认为俄罗斯对美国最大的“伤害”是“干涉”了美国内政,直接“伤害”到了美国内部政治力量的切身利益,“玷污”了美国的民主声誉和在自由民主世界的领导权威。反观中美利益关系,虽然美国高举对华制裁大旗,但中国只是在经济总量和部分科技领域出现了赶超美国的势头,成为超越美国的“潜在力量”,而美俄关系缺乏利益交融,尤其是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联合西方盟友对俄罗斯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和纵深制裁,很多领域都处于“脱钩”状态。


因此,对比中美利益关系和俄美利益关系,俄美之间利益关系长期“脱钩”,彻底改善两国关系的重大利益导向微乎其微,即使美俄缓和也无法改变两国在地缘政治中零和博弈的本质,美俄之间的相互制裁可以到两国使馆无法正常运行的程度,但当下的中美两国均无法承受如此高烈度的“制裁反噬”。


三、美俄利益——寻求最低限度的战略稳定


虽然美俄利益交融较少,但是两国利益也存在最大公倍数——最低限度的战略稳定。苏联解体后,北约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采取了一些军事行动维护地缘安全,反观这些军事事件,无论是在军事决策制度,还是战斗决心和军备动员,俄罗斯都优于或者不低于美国,叙利亚战争就是最好的印证。随着乌克兰局势的不断升温,欧洲和美国都不想直接卷入一场新的对俄战争中。


从现实来看,美国通常会联合盟友共同对付所谓的“竞争对手”,由于地缘因素,美俄之间的博弈通常会波及到欧盟。从特朗普时代开始,在对俄关系中,欧洲大体上分裂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盟大国,这些国家希望欧盟保持独立的对俄政策,不希望在美俄之间选边站,也不希望乌克兰地区爆发新的军事冲突;另一派是以波兰、捷克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为代表的欧洲小国,这些国家在地缘上大多与俄罗斯距离较近,历史上曾经与苏联保持着特殊的关系,苏联解体后倒向了西方,希望美国能够平衡欧盟大国和俄罗斯,这些国家在对俄立场上与美国保持一致。


今年以来,随着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被捕以及乌克兰局势的升温,为了应对地区局势变化,俄罗斯在俄乌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和军备。针对美国联合盟友对俄罗斯采取的一系列制裁,俄罗斯也做出了对等回击,俄罗斯明确表示将关闭俄境内干涉俄内政的美国基金和非政府机构、禁止美驻俄外交官随意离开驻地城市,并禁止俄公民在美国使领馆任职,一些国家驻俄使馆甚至无法继续运转,美俄相互了解的渠道在慢慢中断,直至会谈结束后两国大使才分别到任。随着双方不断施压,俄军在俄乌边界集结表明俄罗斯已经将军事行动作为反制裁手段,不排除乌克兰局势升温,俄欧地区再次爆发冲突的可能。与此同时,2020年美国悍然退出了《开放天空条约》,作为回击,俄罗斯也于2021年6月宣布退出,这进一步增加了地区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甚至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俄欧地区局势的升温引发了各方的关切,尤其是欧盟,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德国联邦议院经济与能源委员会主席克劳斯∙恩斯特等均提到希望美俄元首谈及军控问题。美国高级军事指挥官马克·米利将军表示,“在与中国和俄罗斯关系恶化的背景下需要恢复关系的积极行动以防止超级大国的新战争。”美国白宫发言人普萨基称:“这是一个与俄罗斯建立更加稳定、更可预测关系的机会。”可见,各方都希望美俄会晤能够实现最低水平的战略稳定。从会后双方的联合声明中也可以看出,两国也就战略稳定达成了一致。


总之,百年变局不断加速,“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世界越来越朝着“两大阵营+中间地带”格局转变。美俄关系转圜确实会对世界力量格局对比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美俄关系转圜的难度和风险决定了此次“普拜会”只能从确定最低水平的战略稳定开始,避免新一轮世界战争的出现,波及欧洲乃至世界。




域外研究

 

欧盟知道如何应对中国


2021年6月22日,Politico地缘政治联盟专栏作者布鲁诺·玛萨艾斯(BRUNO MAÇÃES)在其网站上发表题为《欧盟知道如何应对中国》的文章,现编译如下:


“我们需要一个新对手吗?”这句话成为阿明·拉舍特(Armin Laschet)总结欧洲对乔·拜登(Joe Biden)试图说服欧洲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态度的回应。作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德国总理的政治家,拉舍特对美国总统的公开指责成为大西洋联盟两大支柱在应对中国崛起上存在分歧的最新例证。然而,欧盟愿意支持拜登,但同时不想与中国对抗。欧盟对拜登的想法很冷淡,因为有其自身的计划,且到目前为止这个计划是有效的。


该计划最初在两年多前制定,当时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已抛弃其欧洲伙伴。正如欧盟一位高级官员所言,2019年3月将中国称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欧盟外交政策力求达到的目标,但几乎总是失败。欧洲理事会授权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对外行动署制定新的对华战略。两个机构起草了一份大胆的文件,但从未征得欧盟各成员国的同意。4月份欧盟向中国要求在2020年底前完成中欧投资协定(简称CAI)的谈判。这一谈判已拖了五年,欧盟希望看到结果。直到今天,这些举措背后的逻辑仍然不为人知。正如一位密切参与2019年审议的人士所言,“系统性竞争对手”的意思与华盛顿“战略性竞争对手”的表述大相径庭。


欧盟希望凭助“系统性竞争”的概念与中国的政治分歧和经济联系分开。在战略竞争中,冲突是主导;在系统性竞争中,冲突仅限于政治领域。这是欧盟政治传统的一部分——相信政治和经济可以相互隔绝。即使在欧盟内部,与波兰和匈牙利的政治分歧也不允许影响单一市场。


虽然对中国使用同样的伎俩困难得多,但欧盟委员会一直忙于实施该计划。在过去两年中,欧盟批准了一系列新规定以限制中国政府干预双边经济关系框架的能力,措施包括投资审查、贸易防御工具、反对国家补贴的一揽子计划和公共采购工具。同时,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推动下,于2020年6月续签最后通牒——推进CAI谈判,双方在12月达成一致。欧盟委员会的一名高级官员将中国对该协议的同意描述为“中国的礼物”。


中国政府在该协议做出重大让步,包括提高市场准入水平、对国有企业实行纪律约束、提高补贴透明度,以及禁止强迫技术转让的规定。令中国惊讶的是,欧盟从未将CAI视为一项政治协议,在迫使中国在关键问题做出让步后,欧盟毫不犹豫地越过中国的红线。2021年3月22日,欧盟联合英国和美国对涉嫌侵犯新疆人权的中国官员实施制裁。此举使中国失去平衡,中国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欧盟的许多人认为,中国会出于保护CAI不会做出反应,或者会在严格的限制内做出反应。相反,中国外交部的反应是十分激烈的。


中国驻欧洲大使馆事先被要求收集一份不受欢迎者的名单,其中几乎包括所有政治团体的欧洲议会成员。这份名单似乎得到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批准,但几乎没有审查,也几乎不关心CAI的命运。尽管欧盟委员会的另一位官员表示中国的最高领导层得到的建议很糟糕,但与我交谈过的中国官员中没有人对3月22日中国领导层决定暂停与欧盟的投资协议表示过任何怀疑,这个选择是深思熟虑的。


自2020年8月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争取协定的达成,那为什么改变主意呢?中方认为CAI是一个政治协议,中国也不相信政治和经济分离。但欧盟决定制裁4名政治官员的决定表明“系统性竞争”仍然有效且可操作。中方称,欧洲人背叛了协议的精神,所以坚决反对。


中国官员可能会抱怨“系统性竞争”,但他们和欧盟一样相信这一点。不同之处在与,对于中国而言市场和国家没有分离。有趣的是美国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欧洲确信他们有更好的计划,并坚持认为在欧洲做生意,中国必须按照欧洲的条件来做。事实上,中国官员已发出一些信息,表示希望继续谈判。     

 

                                                                                          (编译 边敏嘉)


 


各国形势跟踪

罗马尼亚

罗Digi24电视台6月18日报道,特兰西瓦尼亚银行宏观经济分析主管表示,随着疫苗接种和经济开放,罗已进入后疫情经济发展阶段,2030年前,罗名义GDP有望进入欧盟前10位。

 

保加利亚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保“实际个人消费AIC”比欧盟平均水平低39%,位列欧盟最后一位。9个成员国的AIC指标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其余18个成员国低于欧盟平均水平。AIC是衡量家庭物质福祉的指标,欧盟统计局的数据基于修订后的购买力平价(PPS),以及各成员国最新的人均GDP数据。    2020年,欧盟人均AIC指标最高的分别是卢森堡(比平均水平高31%)、德国(比平均水平高23%)和丹麦(比平均水平高21%)。荷兰、奥地利、芬兰、比利时、瑞典和法国也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5%至20%。    斯洛伐克、拉脱维亚、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AIC指数比平均水平低25%至35%。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和希腊比欧盟平均水平低21%至25%,而塞浦路斯、意大利、立陶宛和爱尔兰比平均水平低10%或更少。

 

希腊

随着希腊新冠疫情日趋缓解,预计官方很快将为更多限制措施松绑,但希腊传染病学专家戈戈斯日前对媒体表示,虽然眼下希腊流行病学指标有所改善,而且预计到7月中旬情况会更好,但距离建立起“群体免疫墙”仍存在巨大差距。而且有随时暴发新一轮疫情的风险。

戈戈斯说,想要获得群体免疫力,必须至少有70%的人口完成新冠疫苗接种,但目前在希腊只有43%的人口接种了一剂疫苗,距离70%这个数字还很远。而且不应忘记,新冠是全球大流行,整体而言疫苗接种率还很低。

 

拉脱维亚

当地时间6月22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拉脱维亚提交的总额达18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第一批资金计划在今年7月拨付。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确保拉脱维亚的绿色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需要投资和改革,经济复苏计划相关措施将为拉脱维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

2020年7月,欧盟推出总规模逾1.8万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其中包括7500亿欧元恢复基金。同年12月,欧盟领导人就落实复苏计划达成协议。

 

立陶宛

立陶宛继宣布捐赠台湾2万剂英国阿斯利康疫苗后,还计划在台设立“代表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3日表示,反对建交国与台湾互设所谓“代表处”,敦促立陶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赵立坚同时奉劝台湾当局把心思放在科学防疫上,而不是为一己私利持续在抗疫合作上大搞政治操弄。

 

阿尔巴尼亚

联合国大会11日选举阿尔巴尼亚、巴西、加蓬、加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新当选的五个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中,阿尔巴尼亚是首次当选,任期从2022年1月1日开始,为期2年。

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候选国需获得联大总投票数至少三分之二方可当选。此次参加选举的五个国家均没有竞争对手,加纳获得185票,加蓬获得183票,巴西获得181票,阿联酋获得179票,阿尔巴尼亚获得175票,均顺利当选。

联合国安理会共有15个成员,其中5个为常任理事国,其余10个成员为非常任理事国。非常任理事国任期2年,经选举每年更换5个,不能连选连任。

 

捷克

全国每 10 万人新确诊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 7 天平均值目前已降至 7 例。七个地区甚至报告为零,其他几个有一例发生。疫情最严重的不是布拉格,而是克鲁姆洛夫 (Český Krumlov)。

捷克央行(CNB)周三提高了利率。商业贷款利率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0.5%。加息的原因主要是担心与经济复苏相关的通胀上升。据分析师称,CNB今年可能会开始加息两次。上一次调整利率是在去年 5 月 7 日,当时它将关键利率下调了 0.75 个百分点至 0.25%。它此前曾在 3 月份两次降息。目的是减轻冠状病毒传播的经济影响。

 

波兰

根据波兰政府的计划,波兰最低工资将于2022年增加到3000兹罗提。目前波兰最低工资为2800兹罗提。

波兰增加最低工资成为热门话题。波兰政府的方案受到雇主组织欢迎,但工会的反应冷淡。波兰工会期望波兰最低工资在2022年达到3500兹罗提。

经济学家强调说,一方面波兰经济正在复苏,各种经济数据都十分有利,另一方面波兰通货膨胀继续增长,因此雇员期望增长工资。目前波兰经济发展动力是消费,投资率仍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波兰经济研究所Jakub Sawulski博士表示:“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增长对就业率没有负面影响。波兰最低工资水平相对高,占平均工资一半以上。目前波兰失业率在欧盟中最低,但是聘用率不高。这意味着,我们有很多经济不活跃的人。对这群人来说,最低工资增长和波兰政府减税计划可以成为恢复就业市场的动力。”

Jakub Sawulski博士补充说:“波兰工业生产数据十分有利。大中型企业在恢复发展。事实上,大中型企业可以负担增长最低工资的费用,但是微型企业,例如饭店或者商店可能破产。波兰政府应该保持理性。目前不是大幅提高最低工资的时刻”。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公共卫生研究所 (HZJZ) 上周六表示,克罗地亚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口已全面接种 COVID-19 疫苗。在一封公开信中,克罗地亚卫生部长Vili Beros呼吁所有人接种疫苗。Beros部长在信中称,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观点并且不想接种疫苗,你有权利这样做。但是,请记住,您不仅危及您自己的健康,而且危及同胞的健康。你正在关闭回归正常生活的大门。



本信息专报由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团队提供

课题组负责人:鞠维伟

课题组团队:鞠维伟、贾瑞霞、马骏驰、韩萌、陈思杨、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刘江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欢迎您的关注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简称 17+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理共同签署的政府间正式文件《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而建立的,它是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一个新型机制与高端平台。成立之时简称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2019年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后,简称改为“17+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