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疫情报告与评估(2021年08月16日)

中东欧学者看“一带一路”、马克龙连任概率、欧委会应对气变计划中东欧地区形势跟踪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scholars look at "the Belt and Road", Macron's re-election probability,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plan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Report of the Regional Situation in CEECs

(No.179    2021.8.16)


疫情大数据


本期目录

专家观点:

1、雅思娜.佩拉夫妮可:“一带一路”可以推动中欧发展

2、赵永升:“改革先锋派”马克龙将大概率大选连任

3、毛锋、张建东、易苗苗:拨开浮云,牢牢把稳中欧关系前进航向

4、刘猛:欧委会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提案主要内容简析

5、郝龙:当前的“中美俄”关系互动


各国形势跟踪


专家观点

雅思娜.佩拉夫妮可(Jasna Plevnik,克罗地亚地缘经济论坛主席):


“一带一路”可以推动中欧发展


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外界对其国家治理和领导能力的赞誉,在其领导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高科技领域领先的大国之一。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长达100年的征途。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向世界成功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建设一个繁荣的社会。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展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维护人民利益和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和安全,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许多基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强大而有效的外交政策,旨在推动中国的发展,促进合作共赢,帮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具有将国际关系从古老的强权政治秩序转变为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潜力。


在国际关系中,中国提出了与经济、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相关的全球发展倡议。尽管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所有问题并不容易,并且面临来自西方国家日益增强的政治压力和反华宣传,但中国一直设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外交行为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等措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除美国和欧盟外,国内外经济体都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但美国和欧盟认为这是对西方的"威胁"。然而,七国集团最近发布的声明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示范下,他们打算仿效中国的全球合作模式。欧盟还表示,欧美计划启动一个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更好地联通欧洲和世界。


这是对中国愿景和全球外交的间接接受,表明中国不仅鼓舞了发展中国家,也刺激了发达国家跟随中国的全球外交与合作道路,尽管后者可能不承认这一点。


既然"一带一路"倡议鼓励美国和欧盟关注传统和虚拟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对于被忽视30年之后的巴尔干地区,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做得更好,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在地缘政治和"体制竞争"的背景下认识它。


世界各国仍然需要新的桥梁和道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在这些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还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这些项目。也许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直到现在,即美国和欧盟在领导经济全球化30年之后,才开始学习如何以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福祉的方式发展全球经济。中国已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一领域树立了标杆。


自2012年以来,许多东南欧国家””都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伙伴成员,也因此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多年来,中国一直被公认为是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和好朋友,这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得到了证实。


多亏了中国,东南欧国家有机会摆脱在欧洲的经济边缘化地位,并且与中国和欧亚大陆在经济和数字网络上建立联系。中国与巴尔干地区在"数字丝绸之路"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这种合作现在正进入一个"深水期",其中包括来自一些欧盟机构破坏中国-中东欧国家平台稳定的的压力。因此,该平台应建立一个公共关系中心发挥一些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为解决黑山债务问题。


最近,负责西巴尔干事务的欧洲和欧亚事务局副助卿马修·帕尔默(Matthew Palmer)在杜布罗夫尼克论坛上说,中国在整个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开展"债务外交",特别是黑山。


2014年,黑山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9.44亿美元的贷款协议,用于建设Bar-Boljari项目的第一期。帕尔默声称这一项目不会联通任何地方。但事实是,建成后它将把巴尔港与塞尔维亚以及其他巴尔干国家联通起来。


要反击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和反华宣传,只强调加强合作共赢和促进共同发展是不够的,而且需要增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软实力。


(翻译 刘江鸿)


赵永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


“改革先锋派”马克龙将大概率大选连任


随着法国大选日期的日益临近,现在看到法国国内事情还挺多。之前有一百多名法国军官联名致信马克龙,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后来马克龙的一些亲信幕僚又纷纷转行,使得法国政坛变化与明年大选花落谁家有些扑朔迷离。然而,凭藉对法国政界和法国社会的了解,笔者认为在一个亟需大力推进改革的法兰西,作为一名务实型的“改革先锋派”总统马克龙,在明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中将大概率连任。


其实,法国亟需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这种改革的迫切性和彻底性,既来自法国社会的内部,也来自欧盟的内部,更来自欧盟的外部。


其一,法国国内体制的结构性问题乃至顽疾由来已久。作为一个最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群中的一员,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加之历史上曾在非洲和其它地区拥有大片的殖民地,可谓先天优势明显。但可惜的是在后来新的世界工业改革浪潮中,法国没有及时跟上;同时法国政府跟随“自由主义”思潮,逐步退出国家对产业政策的主导角色。如此这般,如今的法国不但丧失了在世界新技术前沿的应有地位,也丧失了原有的世界产业优势。


这是进项端。而出项端,在以密特朗为首的左派执政之后,法国政府开始奉行“福利社会”的原则,为取悦选民而无节制地给予各类福利,以至于法国财政入不敷出、债台高筑。这种“卯吃寅粮”的局面,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难以扭转。


其二,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欧盟内部已逐步呈现出“分化”的趋势,其中对法国挑战最大的无非是英国和德国。作为盎格鲁-萨克森文化国家的英国,极其重视创新和金融,实难忍受继续与欧洲大陆文化国家为伍,最终无奈做出“脱欧”之举。与英美文化国家不同的是,欧陆国家对创新不甚重视,欧陆式金融则更加注重稳妥但缺乏活力。这也是为何之前这些年,如此多的法国有志创业者和金融从业人员纷纷离开巴黎迁往伦敦。


而作为法国西边邻居的德国,尽管依旧采用传统的欧陆模式,却在传统模式上实现了自身的创新。例如同样是美国人认为“夕阳产业”、基本不再玩儿的汽车业,却被德国人创新成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其它机械制造业在很多国家也是日落西山,经过德国人的“高端化”和“精细化”之后,却成了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换言之,无论是与法国文化不同、走创新和金融之路的英国,还是与法国文化相同、走高端和精细之路的德国,都已经超过法国且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世界上的某些领域独领风骚。剩下“孤独”的法国,倘若再不彻底改革,必将被英国和德国进一步拉大距离。


其三,法国改革的压力还源自欧盟外部,尤其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和继续咄咄逼人的美国。倘若说法国人已经适应了美国的巨大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那么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兴大经济体中国,法国人便难以再无动于衷了。


从之前一个法国的“学徒”到现在部分高科技领域法国的“师傅”,中法之间这种地位的快速换位着实让法国人措手不及。无论是中国5G技术在全球的领先以及在欧洲的步步推进,还是中国的数字技术与美国比肩、远超法国,更不用说遍布法国各个角落“Made in China”的中国产品,给法国人在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冲击和落差感了。笔者的不少巴黎友人,到中国访问之后,都纷纷发出上海和北京早已比巴黎发达了的感叹。这一切都无时无刻不从外部逼迫法国人进行反思,并下决心革新。


如此这般,法国社会无疑亟需进行一场在体制上的彻底革新。那么由谁来领导改革呢?笔者认为,马克龙是现有法国政坛上最佳的改革人选,一则毕竟他能跳出法国传统的政党之争。其实,无论是萨科齐还是奥朗德,都深知法国社会的顽疾所在,也都致力于改革事业。但由于萨科齐属于右派、奥朗德属于左派,尽管为了拉拢选票法国的左右党派都不得不放弃原先的部分主张,而在一定程度上趋于折中。但毕竟是那么长的历史形成的“左右之别”,岂能一日而消?马克龙与其两任前任不同的是,他新组建了一个政党,宣称“非左非右”。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摆脱了法国传统党派之争的羁绊。


二则,马克龙的两任前任已经为他“披荆斩棘”。无论是萨科齐还是奥朗德,他们未能连任固然有其各自的原由;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由于这两任总统坚持深层改革、惹怒了法国民众。例如萨科齐决意推迟退休年龄后,法国连续爆发了数个月的示威、游行。笔者认为在经历这两任总统之后,法国人应该已经充分意识到,法国在诸多领域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这样就为马克龙现在的改革做了很好的铺垫,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三则,马克龙自身的条件要比法国政坛现有的主要政客更加优越。马克龙是法国历史上最为年轻的总统,马克龙所受的教育较比其他政客也更加合适推动法国“后工业时代”的改革。尤其是马克龙金融出身的背景,让其更容易为金融界和企业界所接受,而后者在一个国家的改革推动上至关重要。


至于文初提及的百名军官致信,与美国相比,法国总体而言言论较比自由,这区区百名军官实难说明问题的症结,更难说具有显著的代表性。还有部分幕僚改行,作为马克龙师兄的我,虽经多方可靠渠道考证,却依旧难以得出“树倒胡顺散”的结论。


因此笔者认为,在一个亟需大刀阔斧改革的法兰西,“改革先锋派”总统马克龙将在明年的大选中大概率连任。改革的迫切性和彻底性既来自法国社会的内部,也来自欧盟的内部,更来自欧盟的外部。而马克龙则是法国现有政坛的最佳改革人选。


毛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张建东,易苗苗(国际商务外语学院研究生):


拨开浮云,牢牢把稳中欧关系前进航向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多国疫情出现反弹趋势,经济复苏前景并不明朗。在这一特殊时期,中法德三国领导人于7月5日再次举行了视频峰会,这也是继4月16日三国领导人通话后,中法德领导人又一次进行视频峰会。峰会中,三国领导人就国际贸易、气候问题、抗击疫情、全球疫苗供应等多方面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此次峰会显示出中法德领导人推进合作关系的良好愿望,也是中法德关系渐行“走稳”的友好信号。从今年4月在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上强调“要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大方向和主基调”,到此次峰会指出“牢牢把稳中欧关系前进航向”,为各方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开展大国合作提供了思考路径。


第一,妥善处理中欧关系,共同维护多边主义。近几个月来,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欧盟跟随美国政府的步伐,对中国实施无理的制裁打击、干涉中国内政后,使得中欧关系几度恶化。值得一提的是,中欧经贸协定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制定了平衡而全面的规则,将进一步消除双向投资壁垒,使中欧经贸关系更加平衡。而由于中欧关系的几度恶化,该协定的推进遭受了极大的阻滞。今年5 月,欧洲议会投票决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阻碍了该协议的批准进程,破坏了中欧七年谈判来之不易的结果。此次峰会证明了三国领导人共同准备妥善处理中欧之间的分歧,向世界传递了积极的信号。峰会上法德两国领导人再次对中欧投资协定表示支持,是为建设有规则的开放型世界经济迈出的具体步伐,传递出维护多边主义、支持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信息,为中欧全方位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


多边主义,是去年以来中法德领导人历次对话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本次峰会放大了支持多边主义的声音。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舞台上的两个主要参与者,对多边主义和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的义务有着坚定的信念。在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等全球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以合理冷静的方式协商处理全球性问题更加关键。在视频峰会上,中方就“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进行了强调,这一议题得到了德、法的支持与肯定,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欧加强战略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积极因素。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称中国与欧洲对维护多边主义应该是有共识的,因为中欧都主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都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机构中协调处理分歧。多年来,中欧合作蓬勃发展,给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证明合作才是共同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合作是中欧关系硕果累累的原因,也是未来继续合作的基础。


第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坚定绿色发展决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2021年将成为“对抗气候变化关键的一年”。欧盟一直是气候问题的主要推动者,本次峰会中法德三国领导人就气候问题直接作了沟通。数据显示中美两国一起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约40%,要谈判气候问题,离不开中美两国。2020年中国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的承诺是世界解决气候问题最大的推动力之一。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中减排进展最慢的国家。美国几次政权更迭对巴黎气候协议的态度摇摆不定,奥巴马政府参与推动该协议,但特朗普政府却高调宣布退出,目前看来拜登政府似乎态度积极;一旦美国经历另一次权力轮换,无法预测是否会再次“毁约”。美国政策的不可靠性和波动性越来越让世界看到,中国才是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可靠伙伴。


此外,近日来德国、印度、中国以及英国伦敦等地接连出现暴雨极端天气。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对接连而至的极端天气有一定影响。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才更需要携起手来,一同应对气候变化,一同战胜自然灾害。中国作为巴黎协定的积极推动者之一,在发展的同时设定减排目标,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也开发了大量高性价比、高效的减排技术,并逐渐走在了该领域的前沿,目前中国的减排意识和意愿,以及技术储备都在向前迈进一大步,这些都为中欧携手加强联合国气候行动提供了保障。本次视频峰会上,三国领导人强调,要加强气候政策对话和绿色发展领域合作,将应对气候变化打造成中欧合作的重要支柱。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中欧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在这个时代已十分紧迫。


合作抗击新冠疫情,协商全球疫苗供应。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许多国家蔓延,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大疫情,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在第一次三国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中法德三国领导人共同表示,支持“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在本次视频峰会上,三国领导人还就非洲议题交换意见。中方已经并正在向40多个非洲国家及非盟委员会提供疫苗,积极支持非洲提升疫苗本地化生产能力。欢迎法国、德国加入中非共同发起的“支持非洲发展伙伴倡议”,开展三方、四方或多方合作。默克尔表示,德方愿积极研究加入中非提出的“支持非洲发展伙伴倡议”。


7月10日,中欧新冠疫苗及免疫保护研讨会举行,中欧免疫和预防领域专家120人参加线上研讨交流,近八千人次观看网上直播,共同探讨新冠疫苗和免疫学发展最新进展。中欧生命科学联盟主席贺毅博士在研讨会总结时指出,疫苗是人类抗击传染病流行不多手段中的一件利器。无论疫苗的研发、生产、分配、接种,直至全人类获得免疫保护,构筑起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屏障,都离不开深度的国际合作。


中欧由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也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产生了一些分歧。但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中国和欧洲作为两大主体,聚焦共同利益,秉持多边主义精神,团结应对全球挑战,是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新冠疫情告诫我们,在全球挑战面前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经济复苏的道路不明。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更需要尊重与合作,而非对立。复杂国际形势中,中欧合作更具全球性和战略性,中欧关系面临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大方向和主基调,相互尊重,排除干扰,共同为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带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是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向世界传递的信号。展望未来,中欧在经贸、文化、气候等领域合作共赢的空间更大,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互惠、信任的中欧伙伴关系,符合双方和国际社会的切身利益,也符合历史潮流。


刘猛(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


欧委会应对气候变化

一揽子计划提案主要内容简析


近期,为将欧洲打造成为世界首个实现净零排放的大陆,确保实现至2030年,相比于1990年水平至少削减温室气体排放55%目标,欧委会提出一揽子计划,涵盖气候、能源、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建筑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兼顾减排与保护自然、创造就业等各项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应用于新的行业,并收紧现有的欧盟ETS标准;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加快推广低碳运输方式;使税收政策与“欧洲绿色协议”目标相一致;避免碳泄漏;强化自然碳汇等。欧盟希望通过一揽子计划及其相关收入,推动欧洲实现公平、绿色且具有竞争力的转型。


碳排放交易体系方面


欧委会提议进一步降低ETS总体排放上限,并加快其每年下调速度。逐步减少航空业免费排放配额,并首次将航海运输业排放纳入欧盟ETS。


设立新的独立的ETS,覆盖公路交通和建筑业领域,通过对污染排放定价,刺激使用更清洁的燃料,扩大对清洁技术的投资。规定公路交通和建筑业新ETS收入中的特定部分用于解决对脆弱家庭、小微企业和运输业用户的可能社会影响。


此外,要求成员国将其全部碳排放交易收入用于气候和能源相关项目,以补充欧盟预算在气候方面的大量支出。


生态环境方面


通过恢复欧洲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帮助吸收和存储碳排放。欧盟“土地利用、林业和农业法规”设定了新的自然碳汇去碳总体目标,致力于至2030年吸收3.1亿吨(310Mt)碳排放,高于当前的268Mt碳汇目标水平。要求成员国扩大其碳汇增量,以实现该目标。欧委会建议加大对欧洲的森林、土壤、湿地和泥炭地保护力度,以增强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提高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韧性。欧盟致力于至2035年,在土地利用、林业和农业部门实现气候中性。


制定新的欧盟森林战略,提高欧盟森林的质量、数量和韧性,支持林业工作者和基于森林的生物经济。同时,保持可持续的采伐和生物质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制定了至2030年在整个欧洲范围内种植30亿棵树计划。


能源方面


能源生产和使用占欧盟排放的75%,加快向绿色能源系统转型至关重要。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将设定更高目标,至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欧盟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至40%,并提出在交通运输、供暖、制冷、建筑和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具体目标。


为减少总体能源使用,减少排放和解决能源贫困问题,《欧盟能源效率指令》将在欧盟层面,为提高能效制定更具约束力的年度目标,至2030年,使最终和一次能源消耗减少36%-39%。要求公共部门每年翻新所有公共建筑面积的至少3%,至2030年,设置建筑物可再生能源使用49%基准目标。2030年前,要求成员国在供热和制冷领域可再生能源使用每年增加1.1个百分点。藉此推动掀起建筑物翻新修缮热潮,创造就业机会,降低能源使用和纳税人成本。


完善能源产品使用税收激励机制,支持绿色转型。修订以后的《欧盟能源税收指令》建议,将能源产品税与欧盟能源和气候政策方向相一致,促进清洁技术,取消目前实施的鼓励化石燃料使用的豁免和减税政策,帮助成员国从绿色税中获取部分收入。同时,对符合气候目标的供暖和交通运输领域实施最低税率,以缓和相关社会影响,保障弱势群体利益。


交通运输方面


欧委会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欧洲公路交通运输中不断增加的碳排放问题。制定更加严格的汽车和货车碳排放标准,要求至2030年,新的小汽车平均排放较2021年下降55%,货车下降50%。至2035年,所有新注册小汽车均实现零排放。修订后的《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指令》要求成员国根据零排放汽车销售情况扩大相关充电能力,在主要高速公路每隔一段距离,安装充电和燃料添加站点。规定每隔60公里设置充电桩,每隔150公里设置加氢站。


《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指令》要求,在欧洲主要港口和机场,飞机和航船须获得清洁的电力供应。“欧盟航空加油计划”强制要求燃料供应商在航空燃料中不断增加可持续燃料投入,包括投入被称为“e-fuels”的合成低碳燃料。“欧盟航海加油计划”将对在欧洲港口停靠的船舶所使用的能源温室气体含量设定上限,刺激船舶采用可持续的航海燃料和零排放技术。


碳边境调节机制方面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对进口的电力、钢铁、铝、水泥和化肥等特定产品征收碳排放费用。于2023-2025年试行三年过渡期,2026年开始正式实施。适用的国家除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以外的所有非欧盟国家。通过完善碳定价机制,防止出现“碳泄漏”,维护欧洲相关企业竞争力。碳定价收入可被再投资于刺激欧洲创新、经济增长和清洁技术发展。此外,规定具备与欧盟相当的碳定价机制的国家,可享受相关费用豁免,刺激欧盟以外的国家或相关行业朝着与欧盟相同的方向采取行动。


社会气候基金方面


设立“社会气候基金”,以为成员国提供专门资金,支持在能效、新的供暖和制冷系统以及更清洁的交通等领域受影响最大的欧盟公民。社会气候基金将由欧盟预算提供资金,具体额度相当于在建筑和公路交通运输领域碳交易预期收入的25%。具体而言,基于对多年度财政框架所做的有针对性的修订,2025-2032年,“社会气候基金”将为成员国提供722亿欧元,并将为社会公平转型撬动1444亿欧元资金,支持建筑物翻新、使用低排放或零排放交通工具、甚至提供直接收入支持等。


几点看法


欧盟此次提出一揽子应对气候变化计划提案,既为实现碳中和这一政治目标,又为促进本土产业和清洁技术发展,甚至争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领导地位。结合欧央行此前调整通胀目标战略以及公布应对气候变化计划,切实彰显了欧盟践行其气候雄心的决心。


从碳交易体系看,自2005年欧盟创设ETS制度以来,ETS帮助削减欧洲电力和能源密集型行业排放超过40%,减排成效比较显著。此次欧盟取消免费配额、ETS扩围等举措体现了欧盟扩大更广泛行业范围内减排成果的努力。但欧盟收紧碳交易体系,强化市场担忧情绪,推高欧盟ETS价格,截至目前,欧盟ETS期货价格一直保持在50欧元/吨以上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本土碳密集型行业生产成本,不利于欧企国际竞争力,短期内也可能加剧了“碳泄漏”风险。


欧盟内部在扩大ETS方面立场并不一致。其中,德国、丹麦、瑞典等积极支持扩大ETS,德国自今年年初以来,一直在为汽车和建筑行业试行全国层面碳市场。但波兰等东欧国家提出批评意见,认为这将对较贫困的国家和民众造成最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鉴于马克龙政府上调燃油税曾引发“黄马甲”运动,法国欧洲议会议员认为,将碳市场扩大至供暖和燃料领域将带来潜在政治后果。该提案还须经欧盟27个成员国和欧洲议会讨论才能付诸实施,预计将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提案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碳边境调节机制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此问题上存在显著分歧,加拿大、日本等少数发达经济体计划推出类似举措,但俄罗斯等发展中经济体则质疑该机制可能违反全球贸易规则,可能因出口碳密集型产品而面临关税压力。尤其是,俄罗斯为欧盟石油、煤炭、钢铁、铝等碳密集型产品的最大供应方,相关产品对欧出口将遭受显著冲击。此外,受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影响最严重的国家还包括土耳其(占欧洲进口水泥的1/3,进口钢铁的12%)以及中国(占欧洲钢铁进口的14%)等。


我国近期已正式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完善国内碳定价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还应加快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努力,避免欧盟等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出口产业负面影响。在G20等多边机制框架下,我国宜加大与欧盟就碳边境调节机制等领域政策协调力度,联合与我立场相近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反对欧美等潜在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




郝龙(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兼职研究员):


当前的“中美俄”关系互动


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正处于深度调整和动荡期。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又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霸权衰落之际“垂死挣扎”,引发了一系列的系统性国际风险。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的合作与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与俄、美两大国的关系现状


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协调合作意义重大,甚至将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变化产生远大影响。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到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也似乎并不“完美”,在某种程度上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邻国”,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存在着深层次的地缘竞争。根据中国主流学者的观点,俄罗斯作为我国最大的邻国和区域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势不仅对欧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有着重大影响,甚至对世界格局的平衡以及全球合作与安全的发展,都起着举足重轻的现实作用。


但需注意的是,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俄两国的合作依然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尤其,总统拜登上台后公开表示,中国是美国当今在国际事务中最大的竞争对手。此后,在美国国内宣扬“联俄抗中”,挑拨、分化中俄两个关系的声音尘嚣甚上。6月16日,在美俄两国总统举行会晤时,就有部分西方学者叫嚣:“美俄两国将在此次会晤中就国际问题、中国问题和新冠抗疫情相关问题达成合作。在遏制中国方面的‘最低目标’是劝说俄罗斯放弃与中国的所有战略合作。”关于美国宣扬的“联俄抗中”,俄罗斯学者塔拉索夫提出,当前美俄两国的合作面临着几乎不可逾越的“阻力”。近年来,随着美国对俄罗斯干预其总统大选和国内社会稳定等调查的不断深入,对俄罗斯的担忧与日俱增。不仅,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多次提及俄罗斯对美国的军事、安全与地缘政治挑战,以及对美国国内政局稳定的企图与干扰。因此,“俄美会晤”是美国政客为了稳定国内持续动荡的政治社会局势,以及维持中东局势的缓兵之计。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在短时期内获得俄罗斯的支持,来渡过所谓的“艰难时刻”。


二、新版《重塑美国优势——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映射出的美方战略利益


2021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重塑美国优势——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认为当前世界格局变化所催生的“新秩序威胁”主要来自中国。因为,只有中国有潜力综合利用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手段对美国发起“长期挑战”。而俄罗斯虽然被定义为现有秩序的破坏者,但并没有被列为最主要的威胁来源。


根据该指南,美国政府提出了以下五点应对方案。


对外重视非军事手段和盟友关系,将其定义位为“最大的战略资产”,以共同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威胁;

强化情报界分析与预警能力,力求夺取国际合作主导权。


重新主张全球领导地位,支持国际合作,快速夺回全球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国际军控等重点领域国际机制的领导地位。


与盟友合作共同改变“世贸组织规则”,以增近“公平”。

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利用外交和军事手段来抑制中国威胁,并重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输出。但与中国的合作不能一刀切,要以“务实”态度在关乎两国命运的领域与中国开展必要合作,并降低双方误解或误判形势的风险。


综上所述,从美国新的版《重塑美国优势——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将中国定义成了最主要威胁和地位挑战者。而从美国国内学者的表态来看,“美俄合作”不仅不是完全不可接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可行性方案”。


三、新版《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映射出的俄方战略利益


2021年7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第400号总统令《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虽然,此次总统令与2009年的《2020年前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相比,准备时间短,且未经广泛讨论。但是,俄方专家却认为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更具有革命性,且在地缘政治领域具有转折性。


新版的《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两极世界正在形成。其中,“一极”被定义为谋求延续自身单极霸权,控制世界整体资源,消灭或极大削弱其他文明的西方发达国家联合体。而“另一极”被定义为力求实现东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文明等多元文明共存发展的政治联合体。其主导国家有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在对外政治合作方向方面,根据新版《战略》,俄罗斯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其在《战略》中着重强调,加强与原苏联地区国家的合作;强化与亚非拉美国家的多元合作;加强同中国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同印度的“优先战略伙伴关系”。但完全没有提及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合作和具体的战略目标定位。据此,俄部分学者提出,俄政府尚未确定自身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具的具体定位。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也很可能是因为其战略利益甚广,在当前极为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并不方便公开表露。


在国家安全方面,新版《战略》提出,首先要在科教、文化、宗教和信息领域尊重历史传统和前辈的宝贵经验。禁止灌输外来的意识形态、价值观。防止社会分裂、两极分化,文化主权破坏。其次,要减少使用外国信息技术和通信设备导,维护信息安全。再次,要在各层次完善由俄罗斯所主导的,基于国际法的《集体安全协议体系》与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地区的战略稳定。客观来讲,上述要求突出了两个核心目标。其一,是抵御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灌输,抑制“颜色革命”。其二,完善,多层次拓展基于《国际法》的“安全协议体系”。其实早在2012年,俄罗斯学者塔拉索夫就曾提出,“颜色革命”是俄罗斯必须直面的现实威胁。而构建 “全球性安全协议体系”是俄罗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他给出的理由是,现今世界,以“文明的冲突”为底色的“颜色革命”已享誉全球,在“全球化”与“俄西对抗”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对此避无可避。此外,俄罗斯与美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受自身的“话语权”和 “国际影响力”的限制,无法无视《国际法》,在全球进行各种单方面的事务干预。因此,在全球关键结点构建符合《国际法》的、以“军事协议”为基础的“全球性安全协议体系”,是俄罗斯大国崛起的必然路径。


在对外经济发展方面新版《战略》提出,力求摆脱西方金融霸权影响,构建独立的主权金融银行体系。早在2006年,俄罗斯联邦军事科学院成员巴纳凌教授就已经提出,俄罗斯有必要构建独立自主的 “黄金能源资源卢布体系”。在2018年,他继续提出该体系可以依托欧亚经济联盟的金融作用,其构建将动摇“西方金融霸权”的根基。此外,还有部分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学者提出,从大国崛起的角度看,俄罗斯当前最重要和最优化的战略性经济利益无疑是打造安全、闭环的经济循环体,进而主动构建“黄金能源资源卢布体系”,以对抗“美元霸权”。据此,塔拉索夫进一步提出,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定海神针”是“美元石油”的关键压舱石。如能将以色列拉入俄方阵营,并通过其在中东的影响力直接实现“卢布”与“能源”的直接挂钩,可能是构建“黄金能源资源卢布体系”最快的捷径。此外,他还提出,在中东实现“卢布与能源”的直接挂钩后,再借壳“欧亚经济联盟”推动“黄金能源资源卢布体系”或将对俄罗斯更加有利。因为,这样俄罗斯不仅得到了一个推行的稳定区域,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与西方金融体系的直接冲突。2021年6 月 13 日,以色列第 13 任总理纳夫塔利·贝内特宣誓就职,其长期“亲俄”立场或将加大“黄金能源资源卢布体系”构建的可能性。


四、从美、俄新版战略观中俄深化合作与前景期待


从美国新版《重塑美国优势——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来看,虽然,中国一直努力与美国方发展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良性关系。而健康有活力的“中美关系”也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但是,美国政府当前已将中国列为了主要竞争对手,并致力于提供“非军事手段和盟友关系”“重获国际合作主导权”“重塑世贸组织规则”和“抑制中国文化输出与话语权”等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从短期来看,美方进行“大调整”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因此,在当前加强中俄两国的合作似乎更具必要性。


从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来看,其发展重点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并在谨防颜色革命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全球性安全协议体系”和“黄金能源资源卢布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体系的构建或将涉及我国的深层次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必要加强与俄方在相关领域的沟通。另外,从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的合作历史来看,其在对外合作中似乎经常受到“保守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以近年来中俄两国的合作为例。自2012年起,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开始转向亚洲,其在欧亚地区的“安全协议体系”建设,以及军事合作开始突破原苏联地区的地缘框架,涉及了许多我国周边的重要国家。诸如:蒙古、朝鲜、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阿富汗,等等。而在与这些国家签署的安全协议时,虽然涉及了地区军事稳定、国土边界变化等与我国战略利益相关的重要内容。但是,却没有在这些合作协议、条约和整体性框架中主动邀请中国加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初期,俄罗斯又从保守主义角度出发,坚持强调“一带一路”只能与自身所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进行整体性对接的原则,等等。2021年7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在联邦战略发展和项目委员会的会议中表示:“俄罗斯不仅要在当前的全球变化中主动应对各种挑战,而且还要努力成为真正的领导者。限制的俄罗斯已经拥有了达成此目的的一切条件。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现在俄罗斯每天都会积累很多的问题,我们必须及时提出适当的方案加以解决。此外,我们也不能忘记主要的长期系统性任务,需要将两者结合在统一的发展逻辑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没有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保守主义发展逻辑。因此,当前中俄两国的关系虽然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但从合作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复杂因素影响,中俄两国在合作方面在合作的继续深化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各国形势跟踪

希腊

欧洲森林火灾信息系统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近两周时间内,希腊将近10万公顷的森林和农田遭林火吞噬。这是2007年以来,发生在希腊境内最为肆虐的一轮林火。

希腊总理基里亚科斯·米佐塔基斯说,短短几天内,希腊多地共遭遇586场林火,这是“规模超乎寻常的自然灾害”。

法新社根据欧洲森林火灾信息系统数据计算得出,今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希腊林火过火面积超过9.36万公顷。相比之下,2008年至2020年同期平均数据为2330公顷。

希腊第二大岛埃维亚岛、伯罗奔尼撒半岛等地林火持续数日,11日仍在燃烧。希腊消防部门介绍,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浦路斯、波兰、瑞士、埃及、俄罗斯等国出动数百名消防员以及消防车、灭火飞机等装备,协助希腊救火。


立陶宛

近段时间,立陶宛为了配合美国的对华政策,频频在涉台问题上挑衅,还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所谓“代表处”,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鉴于此,外交部于8月10日宣布,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反复交涉、晓以利害,公然违背中立两国建交公报精神,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

紧随其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5000多名抗议者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取消针对未接种新冠疫苗群体的歧视政策,随后直接封锁议会大楼所有通道,禁止大楼的议员离开。这场抗议事件逐渐变成了暴乱,遭到了警方的严厉打击,导致部分示威者以及警察受伤。


拉脱维亚

当地时间8月10日,据拉脱维亚国家广播公司报道,拉脱维亚政府10日宣布与白俄罗斯接壤的四个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在过去的24小时内,拉脱维亚边防卫队已经查明了200多名非法进入边境的人。

此次紧急状态持续到2021年11月10日,边防人员可能会使用武力遣返难民。拉脱维亚总理卡林斯表示,关于紧急状态的决定实际上是将完全关闭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之间的边界。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统计局公布7月份CPI环比上涨1.1%,同比上涨5%。其中,商品价格上涨3.3%,服务价格上涨8.1%。与去年同期相比,CPI受住房服务价格上涨影响最大,家庭用电价格上涨53.6%,租金上涨8.8%,住宅维护维修费用上涨5.6%。其次为汽车燃料价格,汽油价格上涨18%,柴油价格上涨22.7%。在食品中,马铃薯价格涨幅最大,为26.8%,新鲜蔬菜价格上涨20.4%,面粉价格上涨13.8%。与6月份相比,家庭用电价格上涨8.7%,对CPI上涨贡献率为60%。蔬菜价格上涨17%,酒店住宿服务价格上涨21.7%,汽车燃料价格上涨2.3%。

爱沙尼亚财政部分析师Kristjan Pungas表示,2021年下半年CPI也将保持快速增长,可能在即将到来的秋季增长最快。5月份放松对冠状病毒的限制促进了经济复苏,而疫苗接种工作正在取得进展,人们对消费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罗马尼亚

根据罗国家银行发布的数据,1-6月罗外国直接投资达到31.38亿欧元,同比增长215%。根据罗国家商业注册办公室(ONRC)公布的数据,1-6月罗新注册外资企业数量达2573家,同比增长53.7%;外商投资额达2242.9万美元,几乎为去年同期的6倍。

ClusterPower宣布,已于7月启动罗最大的数据中心和该地区第一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造,项目地址位于多尔日省米斯基乡。该数据中心将成为最强大的区域通信点,光纤直连法兰克福和阿姆斯特丹,同时连接全球750个数据中心。项目第一阶段包括公用基础设施和第一个数据中心单元(共5个)的建造,预计将于2021年12月完成。届时ClusterPower将成为东欧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ClusterPower由三位罗马尼亚企业家于2019年创立。


保加利亚

8月初,欧盟已向部分成员国支付了“复苏与复原力计划”下的首笔款项,分别是比利时7.7亿欧元,卢森堡1210万欧元,葡萄牙22亿欧元。欧盟27个成员国中,25个国家提交了“复苏与复原力计划”,其中16个最终获得批准;目前正在对7个国家进行评估。保加利亚与荷兰尚未提交计划,截止日期是2022年年中。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今天表示,同意美国的请托,将暂时收容等待签证前往美国的阿富汗难民。

阿尔巴尼亚总理拉玛(Edi Rama)表示,拜登(Joe Biden)政府曾询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会员国阿尔巴尼亚可否评估作为中转国,暂时收容目的地是美国的阿富汗难民。

拉玛在脸书发文说:「我们没有说『不』,并非只因我们的重要盟友请托我们,而是因为我们是阿尔巴尼亚。」

科索沃总统奥斯曼尼(Vjosa Osmani)说,有关于收容阿富汗难民,自7月中以来,政府与美方一直保持联系。

奥斯曼尼在脸书发文说:“毫不犹豫而且... 无条件我同意这项人道任务。”

她说,美国安全部门将审查阿富汗难民,并说难民将待在科索沃,直到他们申请美国移民签证的文件安排妥当。

消息来源透露,拜登(Joe Biden)政府曾经与科索沃及阿尔巴尼亚等国讨论,保护与美国有往来的阿富汗民众以免遭到民兵组织塔利班(Taliban,又译塔利班)报复,直到他们完成美国签证的核可程序。

美军宣布撤离阿富汗后,民兵组织塔利班近日迅速攻下首都喀布尔(Kabul)以外所有重要城市,今天进入喀布尔。


捷克

上周六,外交部长决定从阿富汗撤离捷克驻阿大使馆外交官。捷克共和国在该国拥有两名外交官,其中包括 Jiří Baloun 大使。外交官在宪兵队的保护下被转移到当地国际机场,他们现在正在那里等待捷克军方运输将其疏散回国。

根据捷克卫生部的数据,捷克已有超过 100,000 名 12 至 15 岁的儿童接种了 Covid-19 疫苗。这个数字大约占这个年龄组所有儿童的五分之一。其中23,000 名已完全接种疫苗。捷克教育部和卫生部于 6 月决定,在 9 月新学年开始时,完全接种疫苗的儿童无需接受 Covid-19 测试,并计划对未接种疫苗的学生进行三轮初始测试。


波兰

波兰onet.pl网站8月4日报道,尽管波兰当前每日确认感染病例仍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是未来几周来该指数将开始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最近波兰进行疫苗接种的人数很低。波兰专家强调,波兰社会抗体不足以避免第四波新冠感染。波兰卫生部部长Adam Niedzielski表示:“波兰政府将根据疫苗接种率实施限制措施,接种率最低的地区将最先实施限制。如果全国每日确认感染人数1000例以下,则波兰政府不会实行卫生限制措施。我们唯一能够预防疫情措施是疫苗接种”。根据波兰卫生部的数据,Delta新冠变种占所有感染人数的80%,而Alfa新冠变种占所有感染人数的10%。另一方面,波兰需要住院人数仍很低”。

Adam Niedzielski部长谴责反疫苗运动运动对疫苗接种点的破坏。波兰卫生部长表示:“波兰政府绝对不能接受任何恐怖行为,反疫苗运动的目标是恐吓社会。波兰安全机构将严格监督反疫苗运动活动。为了增加医务人员安全,全国疫苗接种点将受24个小时警察保护。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国家民防总部已宣布决定延长当前的防疫措施,该措施将持续到8月31日。这也就意味着国家民防总部决定对沿海地区继续采取必要的流行病学措施,包括对商店和商场实行特殊的工作安排,限制集会、过境、强制使用口罩和组织公共交通。


塞尔维亚

塞交通和基建部长表示,贝尔格莱德到苏尔钦的高速公路将于明年10月份完工,承包商是中国基建企业,他还表示未来两三年内塞告诉公路将增加一倍。

14日,塞总统武契奇在参观塞尔维亚第三家新冠病毒专门医院的工程时表示,该医院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完工,并且建造了这样一个拥有新的且设备更加完善的医院,表明了塞抗击新冠病毒的决心。武契奇对冠状病毒感染人数不断增加表示担忧,但指出塞尔维亚的死亡率比该地区其他国家低。


匈牙利

近日,中国证监会与匈牙利中央银行签署了《证券期货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的签署,对于进一步加强双方在证券期货领域的监管交流和合作、促进两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两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已相继与67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了跨境监管与执法合作机制。


本信息专报由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团队提供

课题组负责人:鞠维伟

课题组团队:鞠维伟、贾瑞霞、马骏驰、韩萌、陈思杨、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刘江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欢迎您的关注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理共同签署的政府间正式文件《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而建立的,它是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一个新型机制与高端平台。成立之时简称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