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召开

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保加利亚外交部外交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于2021年10月26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来自中国、保加利亚及其他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知名智库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媒体100余人参加会议。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长冯仲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中国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参赞崔志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兰立俊,保加利亚外交部全球事务司司长乌利亚娜·博格丹斯卡出席并讲话,斯洛文尼亚外交部国务秘书斯坦尼斯拉夫·拉什昌向大会发来视频致辞,祝贺研讨会顺利召开。

会议现场

王灵桂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和地区合作之道。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以互联互通为主线,通过促进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的相通,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欧均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而作为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自2012年成立以来在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制度创新、政策对接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欧之间的深入对话、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对于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大国博弈的日益加剧,当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不确定因素有所上升。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各国以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在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智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面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瓶颈制约,各国智库应强化合作机制理论创新,正本清源助力务实合作发展,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实走深提供学理支撑。同时,智库应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聚焦“绿色发展”“数字合作”“互联互通”等前沿热点,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的研究与探讨,为重塑优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未来发展方向、提升合作的效益与质量注入思想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王灵桂


崔志民认为,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内,智库领域交流合作起步早、成果多、影响大,为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民相互沟通与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在全球大变局下引航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其敏锐地扑捉和反映了当前国际形势的鲜明特点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方向及下阶段推进重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合作实践中,我们应坚定合作方向,坚持相互尊重、务实均衡、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合作原则,着力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打造成为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同时,我们应秉持务实合作属性,以落实峰会成果为主线,充分释放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互联互通、贸易、投资、绿色、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潜力,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持续深化,中欧关系稳健成熟提供发展动能。此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也应立足合作实践,在研究中既要结合合作本身与国际形势、地区发展的最新变化,也要兼顾经济、政治、文明交流与对话,以更加立体、客观、务实的研究成果,展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真实面貌,为强化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中国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参赞 

崔志民


兰立俊指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共同创建的一个跨区域合作平台,迄今已走过近10年的历程。10年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定期会晤,引领合作不断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增加,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展现出勃勃生机活力。在百年变局的背景下,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坚定合作信心,锚定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齐心协力应对合作阻力,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不断迈上的新台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兰立俊


保加利亚外交部全球事务司司长 乌利亚娜·博格丹斯卡


斯坦尼斯拉夫·拉什昌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建立并提升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关系,是促进双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推动中欧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斯洛文尼亚长期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积极参与该倡议的所有重大活动和举措,并一直努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与中国合作的日益密切也使得斯中双边贸易显著增加,创新合作成果不断涌现,联合投资项目质量稳步提升,为两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切实的益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经济均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虽然欧盟在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与尝试,但要恢复正常,前路依然漫漫。目前欧盟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各类社会服务业等经济支柱行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基础设施项目的大量资金缺口也是中东欧国家以及欧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将对欧盟经济复苏意义重大,这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方向。

斯洛文尼亚外交部国务秘书 斯坦尼斯拉夫·拉什昌


主旨论坛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秘书长刘作奎主持,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董晓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长冯仲平,保加利亚外交部外交研究所所长坦尼娅·米哈伊洛娃,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会执行主席蒙奇尔·斯坦尼舍夫,前罗马尼亚驻中国和韩国大使、前欧盟驻日本特使、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司主任维奥雷尔·伊斯蒂奇瓦亚-布杜拉在主旨论坛上发表讲话。

董晓军认为,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经受了时间和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考验,并在与时俱进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保加利亚是“一带一路”在巴尔干地区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中东欧农业合作示范区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全球伙伴中心的牵头国。随着保加利亚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保双边往来更加密切,经济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中保经贸关系总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而中保关系取得的长足发展,正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蓬勃发展的缩影和写照。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第10个年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合作应对挑战,以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为目标,坚持走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人间正道,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更多务实合作成果落地,更好造福中国和中东欧各国人民。

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  董晓军


冯仲平表示,中欧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和优先方向。在军事方面,中美俄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三股力量,而谈到经济方面,欧盟地位显然更加突出,中美欧“三足鼎立”局势十分明确。近年来,中国发展较为迅速,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中欧合作十分密切,双方均认为,只有依靠多边合作,世界经济才能实现稳定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中欧的协调,全球经济将面临巨大风险。但近两年,中欧关系已发生变化,欧盟将中国定位为经济上的竞争者、系统上的对手,双方摩擦也有所增加。面对中欧关系的挑战,一方面,中欧应通力合作,在尽快消除现有制裁的同时,推动中欧投资协定早日落地生效,进一步促进双方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面对现存分歧,中欧应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尽量减少误解、化解矛盾,这也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发挥积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长  冯仲平


坦尼娅·米哈伊洛娃表示,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是《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北京活动计划》的重要项目,彰显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对于智库合作的重视,也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展现合作成果、分享发展见解提供了平台,对于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行稳致远意义重大。目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阻力主要存在于政治层面,但我们可以通过推动其他领域合作带动政治分歧的转缓,如双方可以进一步强化在地方、企业、高校等层面的对接,给予多元合作更大的支持力度,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保加利亚外交部外交研究所所长

坦尼娅·米哈伊洛娃


蒙奇尔·斯坦尼舍夫表示,保加利亚一直重视同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的对接,而农业合作是增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撑。依托于中国—中东欧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中保农业贸易往来与科技交流日益密切,在有效提升双边农业合作水平的同时,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发展树立了典范。同时,当前全球变化已成为常态,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会将持续关注变化,积极顺应变化,特别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主动发掘机遇,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更大支持。

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会执行主席

蒙奇尔·斯坦尼舍夫


维奥雷尔·伊斯蒂奇瓦亚-布杜拉认为,中国政府近年在外交上更加主动与自信,并致力于发展大国外交,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信誉,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中国一直主张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倡导多元化发展,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对于中国外交理念的误读也随之上升。一方面,中国应做好对于自身战略的解读,积极呈现其为全球和平稳定做出的显著贡献。另一方面,欧盟以及中东欧国家应牢记历史教训,避免因地缘博弈给中欧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造成伤害与影响,增进共识,为实现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前罗马尼亚驻中国和韩国大使、前欧盟驻日本特使、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司主任

维奥雷尔·伊斯蒂奇瓦亚-布杜拉


主旨论坛结束后,各国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中东欧国家的九年:成就、挑战和机遇”“挖掘后疫情时代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潜力”“在绿色和数字转型中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中东欧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交通、地方合作、人文交流”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通过系统总结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经验,全面挖掘各领域对接的阻力难点,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化方案与可行的路径方向,为进一步激发合作的潜力与活力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撑。

(韩萌 撰稿)


欢迎您的关注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简称 17+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理共同签署的政府间正式文件《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而建立的,它是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一个新型机制与高端平台。成立之时简称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