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形势专家笔谈:中东欧学者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热点形势追踪(六)

欧洲形势专家笔谈:中东欧学者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编者按:

以下为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上,部分中东欧智库学者、官员的观点摘编。


在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

会上的发言

斯坦尼斯拉夫·拉什昌(Stanislav Raščan) 斯

洛文尼亚外交部国务秘书

尊敬的各位观众,女士们,先生们,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盛会。这样的研讨会应该且能够促进中国-欧盟关系,使相互信任的伙伴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我们将会针对中东欧-中国互利合作的未来,探讨一系列具有挑战性但令人振奋的趋势、计划和战略。


17+1或16+1倡议,是与中国创新和可持续合作的重要支柱。它建立并提升了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关系。我们未来的努力必须继续注重于加强不断创新、数字经济和中小企业领域的关系。国际经济格局和治理正面临重大挑战。合作伙伴必须继续致力于开放、真诚和透明的合作。


斯洛文尼亚专注于绿色、创意和智能技术、高科技产品、高性能和云计算,电子交通、航空技术、医药、体育和旅游的技术解决方案等。斯洛文尼亚支持该倡议,因其汇集了注重欧洲价值观、原则和政策的新成员国和候选国。斯洛文尼亚一直致力于与该倡议的所有伙伴密切合作,为我们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并取得实际成果。斯洛文尼亚参与该倡议的所有重大活动和举措。斯洛文尼亚也一直努力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科珀港是通往中欧和东欧国家海洋最近的门户。此外,科珀(Koper)港也是从中国进入中东欧市场的最佳捷径。


中国是斯洛文尼亚在亚洲最大的外贸伙伴。因此,我们支持各国之间在经济层面上也能进行定期对话。可以说,由于在倡议内与中国有更深入的合作,斯洛文尼亚和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显著增加。斯洛文尼亚和中国公司正在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在斯洛文尼亚和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合资企业建立。整体趋势和投资合作非常的鼓舞人心。斯洛文尼亚对近期的联合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执行情况非常满意,这些项目显示了在该倡议框架内进行合作的益处。这些项目中的大多数都是合资企业,这对两个经济体来说是双赢的。


我们很高兴斯洛文尼亚的克尔卡Krka制药公司与中国制药合作伙伴建立了合资企业,并准备开始生产医疗药品。欧盟成员国为抗击新冠疫情而采取的必要封锁措施已经对所有欧洲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了GDP的急剧下降。在最初的措施中,我们主要观察到全球供应链的中断以及对商品、服务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在本国应对危机时制定了严格的边境规则和旅行禁令,这在欧盟共同市场内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短暂的放松措施和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后,部分经济有所复苏,(但)新的限制措施阻碍了经济逐步复苏最需要的生产和消费。虽然工业生产和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但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各类社会服务业等等实际上都仍处于停滞状态。


在规划欧洲前所未有的、最举足轻重的欧盟复苏计划的资源时,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与世界上某些其他经济体相比,这些行业在(欧盟)GDP总量中所占比例非常大。 同时,它们在总体经济中具有很高的倍增效应,因此需要额外的资金和关注。


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欧洲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苗和疾病治疗的有效程度。因此,我们在我们的公民中建立信任和接受度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不幸的是,要恢复正常,前路依然漫漫。


中东欧的发展中经济体/国家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可能会是参差不齐的。欧盟目前的讨论重点是实施新金融视角,该视角通过欧洲的基金带来额外资源。中欧和东欧国家将不得不采用这些新的融资形式,否则它们将面临对称全球化的额外打击。通常来说,私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相对较少,但未来(国家财政)预算资源很可能会减少。解决方案似乎会是增加私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引入强有力的公私伙伴关系,并采用新的金融工具。如果不调整融资模式,中东欧国家将很难填补运输、能源和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空缺。


虽然新冠疫情迫使我们将重点放到医疗保健上,但我看不出为什么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不能齐头并进设计和实施,而是要放到以后才去解决。经济增长决定了我们的未来,也会增强我们经济的全球竞争力。然而,增长必须是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资源。


谢谢各位。

中国与波兰之间疫情背景下的关系

斯拉沃米尔·马伊曼(Sławomir Majman) 安全

与国际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和波兰的关系出现了一段停滞时期,尤其表现在经济领域。波兰在希望和失望之间摇摆,虽然双方有一些想法已经落实,比如设计合作框架、地方领导人合作、“一带一路”合作等,但是中国并没有接受波兰在这个地区的领导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给我们带来很多希望,但事实上这些成果却主要是在西巴尔干半岛落地。贸易方面一直处在波动当中,虽然不是负增长,但也没有达到想象中的规模。这些也是波兰一直在和中国讨论的话题。


为了国家发展,我们的政府和公众需要形成一种共识,而这也是一种常识,就是必须、也希望和世界上第二大力量合作,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


在政治方面,波兰所有的历届政府的对华政策都没有过冲突或者是矛盾,在过去100年来都是如此。虽然相比前面的政府,现在波兰对待中国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政策方向都是一致的。需要提醒大家,几年前波兰决定成为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成员,100%是由政府通过的,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全票通过,就这样波兰成为了创始成员。


同时波兰也在寻找机会窗口,寻找与中国的合作。今年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一个窗口,波兰总理和王毅先生见了面,而且中欧签订了CAI协议。虽然美国和德国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对于中波和中欧双方,签订协议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政策可以对波兰形成支持,政治问题也能提前发出信号,比如说华盛顿会给北京一些信号,但是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合作,反而是进一步促进了我们未来的合作。

在后疫情时代,中波合作有几个重要的杠杆。


第一个是投资。几年前我们就希望可以形成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港口能够和中国一起来建设,这些项目也有助于中国的贸易。领导人其实已经在这么做了,中国的国有企业越来越频繁的参与到了我们国家的公司当中,并且通常在竞标中都可以赢过其他的欧洲企业或者是美国企业。


同时,就业率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对此充满了希望,希望能够与中国在这个领域有更多的合作。比如波兰的复苏项目已经得到布鲁塞尔的通过达到了240亿欧元,要发展绿色经济和国家的数字化,这对中国和波兰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机会窗口。


第二个波兰经济。在疫情之后,波兰是欧洲最健康的经济体,2020年GDP下降了2.7%,但是今年又增加了4%,这在整个欧洲都是很高的。中波之间的合作需要再次引起中国领导人的关注,在过去的5、6年中“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框架让我们双方都失去了希望,不管是中国还是波兰,中欧班列虽然开通了但是我们没有得到更多的投资,这个班列是通过波兰的经过波兰的,但是波兰从中获得了5%,剩下95%都去到了德国,那么问题是如何让波兰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过境国,而是成为更加发达的和现代的物流枢纽,这是我们要做的。另外波兰要实现从入境国到枢纽的转变。波兰政府决定要投资设立一个陆港,在俄罗斯和波兰的边境,价值达到了10亿欧元,这点也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第三是“三海倡议”。“三海倡议”覆盖了波罗的海、黑海和亚得里亚海国家,占了欧洲的几乎一半,波兰坚定的支持并且倡导该项目,包括能源、物流、数字经济的投资,还有一些重要的项目,如数字高铁。也就是说除了欧元除了国家的项目,我们又多了一个新的工具,可以增加我们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潜力。


中波两国之间的贸易,有着重大不平衡,希望我们的贸易关系可以进一步的实现平衡,但是现在60%的投资都是来自于中国,我们的进口来自于中国,我们是全世界第三大投资目的地,每一个日本、韩国的企业工厂、美国工厂他们都希望增加中国的进口。波兰很希望能够和中国能够增强贸易关系。


中国的肩膀上肩负着更沉重的负担和责任,因为中国有着重要的角色和潜力,我们坚信中国可以应对好新的责任,并且实现复兴,特别软实力方面。“16+1”框架在巴尔干半岛这种非欧盟运行得非常好,但是这种既有的商业模式还有做出调整的空间。毫无疑问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波兰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和中国合作,而是如何和中国合作。

在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

会上的发言

马雷克·赫鲁贝克(Marek Hruber)  捷克科学院

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始于2012年,对于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贸易、投资、互联互通和人员往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原计划于2020年召开,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改为2021年2月在线上举办,但通过本次峰会我们仍可以看到中国—中东欧合作巨大的发展潜力。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这充分证明了合作机制的积极成效,及时面对疫情的冲击,双方依然保持着高水平的合作往来。


不可否认,中东欧国家是欧洲的一部分,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各种版本的全球化,而全球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所有版本的全球化是有共通之处的,对于国家间合作均有着推动作用,但是中国提出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有其独特之处,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尝试,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合作的切实成效。


中东欧国家与美国的合作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中美摩擦的影响已经波及全球,中东欧国家也在不断适应全球局势的新变化,开始推动经济和科技的自主性发展,并进一步融入欧盟。欧盟十分注重战略自主的发展,为了实现技术的独立与更高的自给自足水平,推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以提升自身制造业实力与内部的贸易往来,这与《中国制造2025》以及 “双循环”战略相类似。


欧盟非常尊重一个中国政策,并不断推进与中国的合作,但中欧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在政治、技术以及经贸领域等领域也存在着摩擦。在这之中,中东欧国家更加支持多边合作,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深化,并承认“一带一路”在促进多边主义方面所发挥得积极作用。因此在欧洲,我们有这样一种趋势,既要和中国发展多边主义,也要保持战略自主性,而这种防御性策略也源于当今全球的复杂局势,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但我相信,依托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将更好地融合对接,双方未来合作前景十分光明。

在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

会上的发言

乌格罗斯迪·马尔通(Ugrosdy Marton)  匈牙

利外交与外贸研究所所长 

绿色转型对于中东欧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在电力生产方面,部分中东欧国家仍然需要煤炭发电,这不仅与其社会政策相关,而且也与各国相异的发展阶段相联系。中国是中东欧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尤其是在绿色转型方面,由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方面正经历着巨大转型,因此拥有着丰富的治理与技术经验。目前,中国是中东欧最大的太阳能提供商,在光伏领域,我们已非常依赖中国的支持。


我相信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中国在清洁能源汽车制造与高铁建设领域已居于全球领先水平,而匈牙利也非常关注环境友好交通方式的发展,未来两国将在相关领域开展更加深入合作,这可能开启全新的经济模式,并符合两国的切身利益。


在数字转型方面,中国的电商已经进入欧洲市场,我相信依托于中国电商平台,中东欧国家未来将能够接触到更过来自中国的服务和商品。中东欧企业也应吸取中国市场的有益经验,推动中东欧国家产品进入并扎根于中国的市场,从而使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建立起更加互利共赢的关系。同时,5G也是新技术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它将改变未来的生产和制造方式,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5G领域的合作也是值得关注的。


最后在人工智能方面,出于政治因素,人工智能的开发在中东欧受到了一些阻力。中国在相关技术领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与中国开展合作不仅存在着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而且也面临着金融和人才缺口。我认为,中东欧不应陷入“政治性”陷阱,积极探索与中国的技术对接,优化合作路径,这将给中东欧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来源: The IMD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21


中东欧国家在数字竞争力方面的差距较大。有关图表显示了中东欧国家之间以及和中国的在数字竞争力排名情况。我们通过欧盟数字经济与社会指数观察地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中东欧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欧盟平均水平相差不远,但中东欧国家中个体成员差距十分明显,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得分最高,其他部分国家排名比较靠后。中东欧国家在企业数字化方面落后于欧盟成员国,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公司在使用大数据、云和电子商务。与其他欧盟成员国和中国相比,中东欧地区还没有出现大型本土ICT企业。但是,在爱沙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等国家,估值达到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正在发展,在部分国家还出现了电子游戏、数字金融科技、网络安全、数字教育等领域的数字产业集群。


另一个考察地区国家数字经济情况的维度是对象国政府的工业4.0战略情况。欧盟委员会于 2016 年通过了其数字化欧洲工业战略,以“加强欧盟在数字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并确保欧洲的每个行业……受益于数字创新。”部分中东欧国家也推出了工业4.0政策。例如,2012 年,拉脱维亚通过了《2014-2020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立陶宛、爱沙尼亚也发布了工业 4.0 文件,推动本国的数字科技发展。克罗地亚还在准备其文件。


欧盟和中东欧主要成员国在该领域的立法情况


欧盟对其数字行业有比较复杂和严格的监管框架,有时会令中国的机构和企业感到困惑。首先是《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欧盟于 2018 年 5 月 开始实施。它在隐私和安全保护方面非常严格,对公司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是《非个人数据自由流动条例》,于2019年5月生效。这个条例旨在消除非个人数据在欧盟成员国和欧洲IT系统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还有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两项立法倡议需要引起中方的重视:《数字服务法案》(DSA)和《数字市场法案》(DMA ),他们未来可能会重新洗牌欧盟的数字经济市场。此外,一些欧洲国家对大型国际数字平台征收数字税,此举将削弱大型平台在欧洲的竞争优势。克罗地亚、波兰、爱沙尼亚和保加利亚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家立法中比较有代表性,中东欧国家立法的主要内容是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特别是医疗信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政府体系等。


中国数字经济处于什么水平,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


从规模上看,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4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从增速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增速为9.6%,位居世界第一,是中国名义GDP增速的3倍。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依托这一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已在国民经济的40个主要领域得到应用。“5G+工业互联网”建设步伐加快, 5G基站已部署在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等行业。数字经济在中国生活领域的发展正在加速。中等收入人口达到5亿至7亿,网民规模9.89亿,互联网普及率70.4%。居民消费转向健康视频、新型消费电子等,新型超市、生鲜市场、无人零售、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快速发展。中国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性能计算发展迅速。在政策法规方面,中国政府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有比较清晰和全面的规划,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并发布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等重要政策文件。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数字经济合作的前景和可能的合作路径


过去2年,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运输、食品、旅游等行业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模式加速发展,数字经济展现出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一趋势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也不例外。


2021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提出,扩大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发展数字合作的积极意愿。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之间开展数字经济合作磋商,未来可以将工业互联网、电子健康等议题纳入其中。部分中东欧国家是欧盟成员国。欧盟关于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利益攸关方需要提前就有关法律壁垒问题开展对话。


随着该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其范围可能会从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迅速扩大到工业互联网等其他领域。从中期看,我们建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可以将现有的数字领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发展扩大为数字经济合作中心或者研究院。它可以成为中东欧地区数字经济合作的门户,提供金融信息、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研讨会等。   


中小企业在中东欧数字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考虑建立专门机制,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之间的数字经济对话与合作。目前中东欧国家的数字经济仍需要投资者,另一方面中国投资者可能对这个新市场表现出兴趣。我们建议双方可以考虑定期举办研讨会和会议,邀请中国和欧洲成熟的投资者、私募股权、基金、金融集团等,探讨数字产业投资中东欧国家的机会。这些活动可以与中小企业合作机制相互作用。此外随着电子游戏、数字金融科技、数字教育、电子健康领域的集群在该地区兴起,建议有关国家考虑在这些国家建立相关的中国—中东欧协调中心。

在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

会上的发言

高山仁(Bogdan Golarczyk) 华沙大学教授

中国术语的“大国外交”,意思是大国之间外交往来和外交关系。当然对于很多欧洲小国家来说不能算大国外交,但是我觉得中国所提出大国外交概念,还是想讲一下,在中欧关系之间分歧和共同点。


第一,中欧双方应该开展战略性的交流和对话、寻找双边互信、增进双方了解。


第二,绿色领域,不仅仅限于机建和金融,更多在绿色技术上面发展推进。最近欧盟也提出了关于在绿色技术方面发展的消息,美国在绿色技术方面也有一定动作。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有很大进展,所以我们认为绿色技术的发展也是“一带一路”中非常重要一个交流重点。


第三,数字化也是关注的重点。数字互联,就像我们今天开的这场会一样,就是非常好的在疫情期间数字互联一个例子,我们各方在云端相聚,我觉得各国各个方更加推动数字化发展。


第四,气侯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合作。我们在进行新的投资、新的基建、新的建设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我们对这样行为,对气侯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现在对气侯变化跟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已经是在欧洲几乎排名第一,最热门的一个话题。中国也在气侯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成为非常具有决定性影响大国。


第五,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特别是提到应对全球挑战的时候。可持续性发展联合国SDG非常重要一个指向性的目标,当然这个SDG涉及不仅仅是欧洲还有中国,是全球性世界性目标。多边合作和多边交流在推动双边发展当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所以现在大家也都看到这种单级的社会已经不适合现在时代背景。我们的底线是在这个双边融合,双边交汇的时候特别是和我们中欧合作里面,我们知道除了经贸合作之外,我们应该在16+1框架之下促进多方的投资和交流。


除此之外中欧也有不同点,甚至是一些障碍。


第一,世界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各国之间呈现一种竞争的状态,甚至会有一些报复性状态和行为,即使是在16+1框架之下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第二点,理念分析和冲突。比方说新疆问题、西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其实不是说最新出现的,只不过在当今世界特别在疫情和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之下这些问题加重了。很多合作机制因为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了停滞。当然这些不和谐因素,不仅仅出现在亚洲,在欧洲也会出现。


第三点,安全性问题。可能有一些中国认为不安全、不稳定,会对国家产生威胁的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如果大家都避而不谈的话,可能是多边或者双边关系一个障碍。


如果没有互相理解和互相信任就没有共同美好的未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双方必须应对更多的障碍,应对更多的困难,话不多说需要进入实际讨论过程当中,需要去增进多变的互信。

本期策划:鞠维伟

排版:刘江鸿

校对:陈思杨

欢迎您的关注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简称 17+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理共同签署的政府间正式文件《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而建立的,它是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一个新型机制与高端平台。成立之时简称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