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东欧热点述评与形势总结:加强青年交流,推动教育合作, 筑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


赵刚,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


随着2022年的到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即将进入第二个十年。回首过去十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虽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面临着种种内外挑战,但合作正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多元,更加务实和更具活力。如果要盘点过去十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所取得的成果,我想,双方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和影响最为深远的成果。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与中东欧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是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

中东欧各国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始终重视教育对于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捷克查理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希腊雅典大学等一大批世界名校,不仅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为欧洲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呈现师生交流规模显著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各方面成果不断显现的特点。即便在疫情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自“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创立以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6月,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在重庆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重庆共识》。《重庆共识》指出,加强各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增进理解和友谊,有助于构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意基础;各国将共同努力,共享教育信息,促进学历学位互认,加强校际合作与青少年交流,共同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人文交流向深层次发展。此后,中国和中东欧各国每年举行教育政策对话,对于加深相互了解,推动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19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一共举行了七届教育政策对话。2020年受疫情影响,对话未能如期举行。2021年10月29日,第八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以视频会议形式举办,对话以“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的机遇、挑战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在讲话中田学军副部长提出五点倡议:一是充分分享并有效利用彼此在线课程资源,并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方面交流互鉴;二是加快与中东欧国家学历学位互认全覆盖,推动双向留学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三是做大做强高校联合会,重点推动双方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四是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搭建各国校企之间信息互通、项目合作的平台;五是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联络人制度,有效落实对话成果。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希腊、黑山、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14国教育主管部门部长(副部长)、高级别代表在线参会。各方高度评价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学生流动、语言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的丰硕成果,并表达继续深化合作的强烈意愿。

成立于2014年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在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截至2021年底,联合会中方成员高校达203所,中东欧方成员高校37所,成员校总数达到240所,是联合会建立之初的8倍。联合会每年举行年会,推进中国高校与中东欧各国高校的交流。此外,通过设立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发布《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指南》,举办“走进中东欧”系列讲座等形式,联合会为提升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的合作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12月2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第七次会议举行。会议以“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共吸引来自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近500人现场或线上参会。

为落实“做大做强高校联合会”的倡议,促进联合会内资源共享,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会议期间,联合会还成立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农业与生命科学以及应用技术10个学科建设共同体,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中方高校牵头。在专题研讨环节,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中国高校和来自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高校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开展科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优秀案例。

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师生的线下直接交流仍难以开展,大部分交流活动改为线上举行。但各合作院校仍保持很高的合作意愿,积极拓宽合作形式,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10月27日,来自中国、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和罗马尼亚的14家教育和社会机构代表举行线上会议,宣布成立中国—中东欧艺术高等教育国际联盟。10月28日至11月4日,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学院院长论坛暨音乐展演。来自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保加利亚等11个中东欧国家的17位校(院)长和专家学者同步连线,共同围绕“后疫情背景下音乐艺术教育国际合作”主题展开研讨。10月21日,中国-希腊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咨询委员会举行成立仪式,同时召开中国-希腊高等教育合作研讨会。9月24日,第三届北外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与会的中外学者围绕“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中国—中东欧国家的人才培养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的高校科研合作”及“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9月15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论坛围绕文化互译、教育出版和少儿出版国际合作三大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了出版业、作家、翻译家之间如何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跨文化理解和文明互鉴。各界代表约600人共同出席了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于2018年8月正式成立,秘书处设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目前已有52家成员单位,涉及100余家出版社,覆盖13个中东欧国家。

上述活动只是2021年中国与中东欧教育交流合作领域的一些典型代表。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为疫情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增添了一抹喜人的亮色。除上述活动外,各高校还积极推进线上课程,线上讲座,线上研讨等多种合作形式,使得疫情不仅未能阻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合作,而且为合作增添了不少新的有效方式。

当前,国际格局仍在加速演变,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疫情冲击持续不绝,全球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同时又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消除人为隔阂,加强交流融通,共同面对挑战,共享和平繁荣,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而教育交流与合作,正是培养年轻一代消除隔阂,共创未来的最有效途径。

新年伊始,展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第二个十年,如何克服疫情影响,抵御各种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交流,夯实合作的民意基础,在青年中播撒互相欣赏,互相信任的种子,确保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行稳致远,是值得各方持续思考,不断探索的重大话题。


校对:陈思杨

排版: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

欢迎您的关注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理共同签署的政府间正式文件《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而建立的,它是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一个新型机制与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