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东欧热点述评与形势总结:2021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中国‘棍子’比美国‘萝卜’要长一些?



白伊维(Ivica Bakota),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研究员


拜登时期中美关系紧张更加呈现为结构性的竞争,贸易和经济领域的竞争延伸到意识形态领域上。美国继续关注“中国在欧洲的战略性影响力”,并推动遏制中国对外和区域倡议的竞争性多边合作框架。拜登政府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竞争,这既能对抗中国影响的“武器”,又能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形成“共同价值观”。这场冷战式的意识形态对抗中,涉台、涉疆、涉港等问题成为了战场之一,影响部分中东欧国家及政客们对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问题的态度。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背景下,台湾当局向欧洲国家发起一种“新冠外交”的替代版本,试图与所谓“志同道合”的国家进行政治往来。中东欧国家有些政客们妄图“打台湾牌”,即在美国默认支持下背弃“一个中国”原则访问台北,宣传所谓的“共同、共享和民主价值观”,实际上通过象征性提升台湾国际地位获得来自台湾的各种经济互惠措施。

2020年9月,捷克参议院主席访问台北打开了“打台湾牌”的旺季,2021年立陶宛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产生了恶劣影响。立陶宛近期随美国起舞,从去年开始冲到反华一线,拒绝吸引中国投资,将中国称为“国家安全威胁”等。随着 2020 年底保守和反共倾向明显的祖国联盟上台,立陶宛对俄疑惧心理突出,在安全上高度跟随美国对俄采取强硬态度,长期采取的亲美政策变成“一边倒”政策,并影响中立关系。2月,立陶宛议会通过有关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决议;5月正式退出该合作机制,同月通过一项干涉新疆问题的决议。7月底,立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要求立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并警告立方不要自愿成为其他国家的棋子。12月,立陶宛加入美国等国家集团宣布外交抵制2022年在北京举行的冬奥会,这也被视为亲美政策的延续。

鉴于中立之间贸易总额以及立陶宛在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额的比例,中立关系对中国—中东欧国家整体合作、中欧整体合作影响不大,但是最令人担忧的是中东欧其他国家“跟风”。一是立陶宛当局去年9月以来吹嘘美国即将到来的投资将完全替代甚至几倍超过中立投资合作的总量。虽然立陶宛“反华”操作对中东欧国家政坛的的影响有限,但是立因国内政坛波动而暂时放弃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试图从反华政策中“高价”获利的做法,可能会刺激其他中东欧国家;二是台湾当局的外交努力在中东欧国家部分政治群体已经得到回应。2021年9-10月,捷克议会选举竞选活动中“共享价值观”被纳入部分后加入执政联盟的“亲台”政客的外交议程;10月底台湾外长访问捷克和斯洛伐克、黑山副总理访台并指责中国“恶劣影响”都是例证。三是中国经济“棍子”比其他大国的政治“萝卜”更为隐形。由于中国在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关系时,重视经贸合作、避免政治对抗,当地政客们易于拉拢舆论放弃多极平衡对外政策的前景,甚至“回归”向一个大国“一边倒”的政策;或者陷入一种“棋子冒充筹码”的外交冒险主义,即认为在配合美国和台湾当局推行“价值观外交”的同时,可以不触碰中国红线,并与中国继续进行经济合作。

但是,近来立陶宛方面似乎意识到了其对美国“一边倒”政策的盲目性。12月立陶宛亲美外长因制裁白俄罗斯企业与立陶宛的贸易问题而提出辞职。几周前,立陶宛总统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承认,在维尔纽斯设立以台湾命名代表处是“错误的”。无论立陶宛政府寻求暂时经济利益并充当棋子来到反华一线,还是试图通过牺牲对华关系加强纵向的影响都似乎已经被视为死路。虽然中东欧部分国家重演“打台湾牌”或对中国采取其他挑衅行为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但从立陶宛与台湾当局去年的关系发展中可以获得如下的教训:美俄、欧俄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地缘政治对抗的重现,不意味着冷战式“双极”或冷战后“单极”逻辑的重来。即便对华合作利益被看做是似乎可忽略的,但中国的“棍子”比美国“萝卜”都要长一些。


校对:陈思杨

排版: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

欢迎您的关注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理共同签署的政府间正式文件《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而建立的,它是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一个新型机制与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