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国家与俄乌冲突系列专题(二):捷克对俄乌冲突的反应及冲突对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影响

导言:2022年3月10日,“中东欧国家与俄乌局势”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正如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在致辞中指出,俄乌冲突使中东欧国家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与冲击,中东欧国家的决策也会影响、甚至决定这场冲突的走向、进展和演变。中东欧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东欧国家的态度十分重要。与会专家从各自深耕的中东欧国家出发,从政府、媒体、智库、民众等多个层面对俄乌冲突反应和相关影响进行分析。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将陆续发布与会专家的发言内容,供广大读者分享。


高晓川,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


俄乌冲突客观上已成为俄与美欧之间的间接战争,乌克兰成为地缘政治中大国博弈的牺牲品。目前,捷克在“挺乌反俄”上形成了空前的一致;部分捷克反华势力将乌克兰问题与台湾问题进行别有用心的挂钩;俄乌冲突会激活欧亚大陆民族统一思潮及并刺激民族分裂活动,这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中欧互联互通建设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都将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

一、  捷总统立场转变,国内挺乌反俄空前一致

泽曼与普京个人私交甚好,冲突爆发前,捷总统泽曼曾公开表示俄不会冒险采取军事行动,冲突爆发后其对俄态度出现180度转变,公开发声挺乌反俄并呼吁对俄采取SWIFT制裁,并建议向乌总统授勋章。2月28日,欧盟中东欧成员国八国总统(保、捷、斯洛伐克、波兰、波海三国、斯洛文尼亚)签署联合公开信呼吁欧盟成员国对乌提供最大的政治支持并立即给予乌候选国地位。虽然泽曼在冲突爆发前后对俄态度急剧转变,但参众两院主席仍对其多年来友俄政策与态度仍不断穷追猛打。

2021年4月以来,捷俄关系恶化并出现了外交驱逐战,5月俄把美国与捷克列入不友好国家名单,捷俄关系不断趋冷。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捷做了相关沟通协调外交工作。在援乌方面,1月25日捷向乌提供首批弹药援助,以加强乌军事防御能力;冲突爆发至3月3日,捷再先后向乌提供四批军援及医疗物资援助,总价值达到6.5亿克朗(约合1.8亿人民币)。3月4日,捷政府以有效接受乌难民为由宣布进入为期30天的国家紧急状态,这是疫情以来再次首因乌战实施的国家紧急状态。捷派遣600人军队参加并领导斯洛伐克东部边境地区的北约战斗部队,以期加强北约东翼的安全并协助相关难民接受工作。在布尔诺等城市设立了难民救助中心和难民学校,捷克等前沿国家积极接纳和援助乌难民与之前波白边境难民危机(以中东叙利亚难民为主)出现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在参议院提出修改国防法案后,经与总理协商,总统泽曼已表态对报名前往乌作战的捷公民进行无罪豁免,实际上相当于鼓励本国民众援乌参战,这在捷历史上为首次。

为响应欧洲央行呼吁,捷央行已经取消俄联邦储蓄银行捷克分行的营业执照,此举使该行遭遇挤兑和关门危机。大众旗下的斯柯达汽车公司宣布在俄分厂停产并暂停对俄汽车出口,此举预计将带来约200亿克朗的应收损失,2021年俄市场是斯柯达汽车第二大出口市场。此外,斯柯达在乌有3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主要是线速和开关模块组件)。另据捷经济商会信息,在捷工厂工作的15% 的乌籍工人已临时回国参战。捷国内以比尔森啤酒厂为代表的三家主要啤酒生产厂宣布停止对俄出口啤酒。从捷社会层面的反映看,援乌的热情非常高,民众对乌捐款已超过对去年秋天摩拉维亚飓风受灾地区的捐款。

 二、 部分西方政客把乌克兰与台海挂钩背后隐含别有用心的意图

冲突爆发后,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乌提供军援标志着其已间接参与到多对一的非对称俄乌冲突中。冲突的爆发与俄对北约东扩引发的地区安全直接相关,其中无疑也掺杂着俄民族统一主义的复归。历史发展的原因造成中东欧国家中民族融合程度高,这使得部分国家不可避免的对俄军事行动进行民族统一主义的诠释,尤其是民族统一主义对主权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团结的威胁担忧陡增。如果在俄支持下乌东地区分裂力量得势将会刺激欧亚民族融合地区民族分裂运动更加活跃,这对于中国周边安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都将造成不利影响。

冲突爆发情况下,欧美国家联合盟友不仅对俄采取严厉制裁,而且极力煽动孤立俄的国际舆情。一些欧洲学者对于中国采取中立立场抱有不解,有捷学者认为中国中立立场的表像下有对俄支持的内在。对于俄乌冲突而言,中方实际上是在对俄的支持与寻求自身利益间寻求平衡。也有捷学者提出,中俄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在对乌军事行动前进行大规模兵力调动(包括从远东地区调军)只有在对中方有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

虽然乌克兰与台海问题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一些政客则乘机把乌俄冲突与涉台问题捆绑,典型的观点认为美欧联合全力助乌会对台海问题起到震慑作用。冲突爆发后,捷众议院外交安全委员会主席在公开谈访中把乌战爆发与中方联系在一起,称一方面战前普京访华时可能与中国领导人已就此事沟通,另一方面,西方联合援乌可对中国武统台湾产生震慑和避免另一场冲突。与此同时,岛内当局也借机显示国际存在感,并宣布加入对俄制裁阵营。

三 、冲突对中欧互联互通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造成的潜在影响

俄乌冲突及欧美对俄制裁造成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高企、通胀加剧、贸易通道受阻、供应链紧张程度加深等问题;同时,从长远角度看,这也将给欧亚大陆带来经济衰退、人道危机、核扩散、民族分离活动活跃等潜在问题,进而对世界发展与和平构成挑战。冲突直接影响中国在乌人员、财产安全及中企在乌投资项目,同时美欧金融制裁造成的俄汇率波动与货币贬值也将直接影响在俄中企的经商环境。乌是欧亚大陆重要的海陆枢纽和贸易通道,虽然直达乌的班列在中欧班列的运力占比不大(约为3%),受到冲突影响,中乌间直达班列已经停运或改道,经乌抵匈的长安号班列也已改道。进一步的潜在不利影响是在对俄制裁政策背景下,有总部在美欧的客户因拒绝班列过境俄罗斯而取消班列订单的情况也已出现,如果此举进一步蔓延将对中欧班列造成严重影响。

中国对俄乌冲突采取中立立场,这与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尤其是处在地缘政治前沿、安全危机突出的中东欧形成强烈对比。这些国家中有政客一直散布中俄为威权联盟的论调,中东欧五国(捷克、斯洛伐克及波海三国)国家职能部门的国家安全报告中提出中国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把俄对其地缘政治上的安全威胁联系在一起。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东欧国家中波、斯、捷及波海国家都冲在援乌抗俄的最前面。中方宜预判并减少俄乌冲突对中欧关系、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造成的潜在不利影响。俄乌冲突客观上造成中国与多数挺乌的欧洲国家间多少有些疏远。如果冲突久拖不决,中方面临的外部舆情压力会不断增加,尤其在是否对乌人道援助方面面临外交中立与大国人道的两难选择。3月7日,王毅外长在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方对乌提供人道援助。3月8日,习主席在中法德领导人峰会中提出中方向乌进一步提供人道物资援助,这都显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与责任。鉴于地缘、民族及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中东欧国家(塞对俄不采取制裁措施)普遍站在挺乌立场上,尤其V4集团,因此中方也宜考虑到冲突对中国与中东欧地区的核心国家——V4集团关系可能产生一定的间接负面影响,包括一些国家友华领导人。2月初,波兰总统杜达访华,按照媒体报道,其访华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希望中方在缓解俄乌潜在冲突方面发挥一定的协调作用。

 在去年出现了立陶宛退出“17+1”合作以及当前俄乌冲突爆发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宜就摆脱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推动合作深入持续发展共同努力。俄乌冲突背景下,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欧陆海快线建设,保障中欧互联互通与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更具重要意义。 


校对:陈思杨

排版: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

欢迎您的关注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理共同签署的政府间正式文件《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而建立的,它是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一个新型机制与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