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腊与中国数的宇宙生成论: 以《蒂迈欧》和《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为例” 讲座综述

      524日晚730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AITIA古希腊哲学讲坛第30次讲座“古代希腊与中国数的宇宙生成论:以《蒂迈欧》和《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为例”,于腾讯会议平台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希腊中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未沫博士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聂敏里教授担任主持人,云南大学哲学系曹青云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本次讲座刘未沫博士以《蒂迈欧》和《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以下简称《陈起》)为例,比较了古代希腊与中国在数的宇宙生成论上的同异。讲座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选择《蒂迈欧》和《陈起》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以及它们在各自传统中的地位;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蒂迈欧》中的音律-形而上学宇宙生成论及其宇宙模型和《陈起》中的音律-历法宇宙生成论及其宇宙图像;基于以上考察,最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蒂迈欧》和《陈起》基于数的宇宙生成论的同异。


在讲座第一部分,刘未沫博士简单说明了本项研究所关注的时间段,以及《蒂迈欧》和《陈起》各自的成书时间,并给出选择柏拉图《蒂迈欧》和秦简《陈起》进行比较研究的理由。选择《蒂迈欧》,首先是因为柏拉图作为自然科学家的形象需要被强调,其次,柏拉图著作中的一些相关段落包含流传至今最早的希腊天文学文献,最后,《蒂迈欧》是古希腊数的宇宙生成论的第一次完整展现。《陈起》是北大2010入藏秦简牍《算书》甲种的开头部分,选择它的原因也有三点:其一,《陈起》中相对罕见的涉及数学起源和作用的讨论,在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其二,它可以与先秦时期其他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中的宇宙生成论基本模式相融合,同时在秦以后也形成了稳定的传统;其三,它与其他文本有互证的关系,可以作为中国数的宇宙论中一种模式的早期代表。


在讲座第二部分,刘未沫博士考察了《蒂迈欧》中的音律-形而上学宇宙生成论及其宇宙模型。在解释宇宙生成时,柏拉图引入了永恒界与生成界的区分,宇宙是可见且有形体的,因而属于生成界,并且是数学化的生成论。工匠神首先创造的是比例,具体的生成步骤为,按照二和三的等比数列,将整体划分为七份;接着,在其中插入和谐中数(43)和算数中数(32),从音律上说,二者之间间隔是一个全音(98);最后,在所有43的区间用98填充,剩下一小部分相当于半音的比例(256243),以此类推,填充完整个音程。柏拉图认为所有其他比例都是由最完美的比例产生,并生成万物,成为数的宇宙。在规定宇宙灵魂中的比例后,它们在长度上表现为形状如希腊字母Χ的组圜结构,表示星辰日月五星的运动模型。之后,依据比例确定它在“面”上的表现:两种本原三角形,在“体”上的表现为组成宇宙的火、土、气、水四种元素。刘未沫博士将《蒂迈欧》中数的宇宙生成论总结为五个阶段:I.理念;II.数之纯律:宇宙灵魂、时间(由日月星辰的运动表达);III.数按照长度表现:Χ模型,恒星圜与日月五星的同心圜;IV.数在面上的表达:本原三角形;V.数在体上的表达:元素。

 

在讲座第三部分,刘未沫博士考察了《陈起》中的音律-历法宇宙生成论及其宇宙图像。自《陈起》篇公布简文后,刘未沫博士首次对全篇给出了整体性解释,并认为在这一整体性解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早期中国“律历一体”传统形成过程。结合《陈起》相关文本,刘未沫博士将《陈起》中的数的宇宙生成论解释为两种生成论的融合:一种是以音律为核心要素的生成论(12[黄钟之副→5/6[五音六律]→天下之物]),另一种是以“四时成岁”为旨的历法生成论(12[天地]→岁→4四时)。在前一模式中,通过黄钟律作为度量衡之标准,音律生成了日常生活中的里数、亩数和食数,成为知万物之急;后一种模式中的岁与四时,则可以被进一步刻画,如简文中的三方三圆就是在平面对太阳周年运动的模拟。最后,这些要素都可以在中国古代的宇宙图像或时空图像——式图——中得到整合。最后,刘未沫博士用四个阶段总结了《陈起》中数的宇宙生成论:I.原则:数;II.天地二分、黄钟之副;III.岁与四时,可配五音六律(并在式图中与其他日、辰、星等各要素对应);IV.律为嘉量:音律长度面积体积。

在讲座最后一部分,刘未沫博士比较了两种宇宙生成论,认为两者都包含了宇宙生成论的核心问题,例如日月五星、恒星运动、年、月、日周期的形成,都有对宇宙结构二维表达,也都有用音律的方式去解释它们的传统;同时,中希双方数的宇宙生成论顺序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纯比例到一维、二维、三维的逐级创生过程。它们的不同在于,在宇宙生成过程中,在《蒂迈欧》中,理念与空间(Chora)的二元对立是原初的既定状态,不存在从一个包容二者的整体中自发地生出二者的情况,这与中国从一中生出二的“自生”情形不同。此外,双方数的本体论位置不同,《陈起》中数内在于万事万物,但《蒂迈欧》的数则位于理念与与具体事物之间,是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在先的原则。


在评议环节,云南大学哲学系的曹青云博士总结了《陈起》和《蒂迈欧》的主要内容。曹青云博士肯定,《陈起》有关数和万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不是随意的,它们作为整体代表了一种数作为基本原则的早期中国宇宙生成论传统,岁和音律相当于度量单位,三方三圆模型模拟的是太阳的运动轨迹,目的是为了占卜。随后,她按照“不可见的理念世界与容器”“匠神与原型”等7个层面,概述了《蒂迈欧》中的宇宙生成图景。


之后曹青云博士针对刘未沫博士的报告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蒂迈欧》和《陈起》的“数学宇宙论”除了数学(音律)推演的相似性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相似?第二,《陈起》与《周易》《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在数学推演上有何差异?第三,《蒂迈欧》中的理念和数是怎样的关系?按照数的比例创造宇宙灵魂和人的灵魂,以及按照几何体的结构创造物体形体,是否就是依照理念创造万物?最后,《蒂迈欧》中时间是对理念之永恒性的模仿,因而时间是被创造的,《陈起》中的时间和历法是被创造的还是原生的?针对曹青云博士提出的几个问题,刘未沫博士做出了详细的回答。

主持人聂敏里教授也做出了精彩的点评。刘未沫博士的报告表明,中国古代科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性、应用性层面,相反,其背后同样有着体系化的宇宙论基础。《陈起》很好地说明,在历法这样的应用性的天文学观察中,也存在着一套完整的理论架构作为支撑。

随后在问答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报告提出了问题,包括如何理解《蒂迈欧》中宇宙灵魂的构成成分(存在、同、异之混合物)、与数的宇宙生成论如何关联;早期中国存在的其他宇宙生成论(如五行生成)模式与音律历法宇宙生成论模式关系如何,等等。就这些问题,刘未沫博士一一做出了精彩的回应。随后的自由讨论主要围绕数在希腊的本体论地位、工匠神在《蒂迈欧》宇宙生成论中的地位是否可以由《陈起》中的圣人贤臣替代、希腊制作模式与自然生成模式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晚1010分,本次讲座圆满结束。